天平山[天平山風景名勝區]

天平山[天平山風景名勝區]

天平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濱,是太湖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有“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之美譽,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 天平山海拔 201 米,山勢峭峻奇險,古稱白雲山,又名賜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歸葬之地。景區占地近百公頃,向以“紅楓、奇石、清泉”三絕著稱,有萬笏朝天、高義疊翠、萬丈紅霞、玉泉輕吟等十八勝景。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回音谷 回音谷

天平山形成於1.36億年前的造山運動,山體為鉀長岩花岡石組成。當地殼隆起為山時,地層的一部或數部上下錯位或扭曲,天平山的斷層傾斜幅度較大,近於垂直。經億萬年風雨凍曝,風化部分剝落,殘存堅硬部分森然聳立,仿佛萬笏朝天。

唐寶曆二年,僧永安在山南麓建白雲庵,亦名天平寺。山半有白雲泉,泉水清澈甘冽,陸羽品為“吳中第一水”。白居易為賦《白雲泉》詩,天平山名由此更著。

范仲淹紀念館 范仲淹紀念館

北宋天聖六年(1028),僧擇梧就寶曆遺址再建庵院。慶曆四年(1044),參知政事范仲淹因祖墳在天平山東麓,於例得置功德寺,於是奏請以白雲庵改功德香火院,仁宗賜寺額及山,天平山因而又名賜山,俗稱范墳山。范仲淹曾、祖、父三世都被追贈國公,故范墳又呼三太師墳。宋紹興年間,因原祀范仲淹的忠烈廟所在地慶州為西夏所占,改建廟於白雲寺西側。

萬曆年間,范仲淹第十七世孫、福建布政使司右參議范允臨棄官歸蘇,將從泉州帶回的楓香樹苗380棵植於天平山。四十三年,因天平兩遭戰火,“遂成荒丘,數百載叢林,掊為瓦礫,……余乙卯之秋,稍葺茆茨,略成位置”(范允臨:《輸寥館集》)。在山南麓建別業天平山莊,引泉為沼,架以石樑,館閣亭榭隨山勢層疊面上,鱗次櫛比,遠望如畫圖中仙山樓閣。有寤言堂,魚樂園、咒缽庵、聽鶯閣、芝房、什景塘、宛轉橋諸勝。堂有聯云:“門前綠水飛奔下,屋裡青山跳出來”。

天平山[天平山風景名勝區] 天平山[天平山風景名勝區]

崇禎十二年歸莊來游,稱其因山為園,池館亭台之勝“甲於吳中,每三春時冶郎游女畫舫鱗集於河乾,籃輿魚貫於陌上”;28年後來游,則“園林有蔓草荒陋之感”。康熙初,范氏後裔必英等在山莊舊址建范參議詞。乾隆八年重修山莊竣工,改名賜山舊廬,堂閣亭榭,盡還舊觀。繼康熙來游之後,乾隆6次南巡,4次來天平,題詩賜匾。乾隆年間,天平山有御碑亭、高義坊、接駕亭、更衣亭等建築。鹹豐戰事中,高義園、范參議祠等俱遭戰火。

白雲古剎 白雲古剎

同治中重修高義園、白雲古剎。民國時,天平山范氏界內自宋以來嚴禁樵採的成規漸墮,“山中宕戶以採石為業者,侵入天平山界,斧鑿橫加,又持金錢之力,官吏袒護”(汪鳳瀛:《重修范參議公祠堂記》)。該處又一度盜匪出沒。民國6年,天平山警察派駐所被幫匪縱火,劫械傷警。經范氏後裔厚甫等人維護籌劃,8年重修白雲寺,建大殿三楹及山門兩廡。10年,重建范參議祠落成。其他堂閣勝處以力絀未能續修。17、18年,省民政廳及縣、市機關先後布告云:“其屬范家山一帶前後左右、群山環繞之禁界以內並出有禁字為標誌者一律禁采”。但30年代宕戶採石事仍有發生,山林景觀受損。29年,偽吳縣縣政府調查勝跡時稱:忠烈廟、白雲寺、天平山莊均屋宇完好。其後因多年失修而漸破敗。

1954年園林管理處接管天平山,同年5月整修御碑亭、高義園,疏浚什景塘,8月開放遊覽。1955年高義園正殿因受白蟻危害而重建。1965年天平山莊一度開辦旅館。

“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義園關閉,摩崖石刻全被鑿去,碑石被毀,建築失修。白蟻為害嚴重,不僅蛀蝕古建築,且使不少古楓香枯死。1970年忠烈廟後部的三太師殿被拆除,全廟一度改為養鹿場。開山採石在六七十年代加厲,損害天平山環境和景觀。開山炮聲隆隆,兼以松林毀於蟲害和砍伐,棲息多年的鷹群銷聲匿跡。至1975年,百年老樹死去不少。

1976年後,高義園稍加整修,重又開放。陸續整理恢復摩崖石刻,加強古楓香養護管理,修理登山道路,進行大規模植樹栽竹,防治白蟻。

天平山風景名勝區 天平山風景名勝區

1980年起連續5年,駐蘇部隊參加天平山植樹義務勞動,種植國外松種(因馬尾、黑松受“松乾蚧”危害而不能生存)數萬株,補植楓香等樹。立“軍民共建友誼林”石碑。

1980年,天平山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名勝區天靈景區主要景點,開始景區規劃建設。

1981年市政府撥款65萬元,整修高義園古建築群。落地翻建樂天樓,改用鋼筋混疑土梁架。重建恩綸亭、接駕亭。整治山前池塘水系,對開山採石重申禁令。

1983年10月1日,高義園售票恢復遊覽。同年繼續修復忠烈廟儀門及碑亭。1985年彩塑范仲淹座像,恢復園、祠匾額對聯和陳設布置。山南沿公路挖通排水溝,砌築駁岸,東側小山坡建萬笏朝天石亭。

唐代以來,天平就是江南著名旅遊勝地,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乾隆皇帝等名人,留下了眾多的詩詞、遊記和遺蹟,令遊人訪古尋勝。入山門有乾隆皇帝御賜“高義園”牌坊、接駕亭、古景塘西側古楓林中有御碑亭、范文正公忠烈廟諸勝。一九八九年,為紀念范仲淹誕生一千周年,在忠烈廟前重建“先憂後樂”坊。天平山莊是一組占0.53公頃的古建築群,為范允臨始建,樓堂廊榭,依山而築,山石,池水,花木點綴其間,更現山林之趣,為了讓眾多遊人了解范仲淹的“先憂後樂”精神,在歲寒堂開設了范仲淹紀念館,1994年11月對外開放,1995年度被蘇州市委、市府命名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已接待眾多中國小生和廣大遊客。

主要景點

天平山為國家太湖名勝區木瀆景區主要景點之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蘇州城西約14公里,西距蘇州古城8.5公里(公路里程為15里)。東南為金山,南連靈岩山,西北通華山、天池山,北接寒山嶺和觀音山,占地面積77公頃。山高海拔201米,為天平、靈岩景區諸山中最高峰。頂平正。可聚數百人,故名天平山。唐代又名白雲山。因山頂正平故名,是一個人文及自然景觀都比較豐富的景區。

“先憂後樂”坊 “先憂後樂”坊

天平山由底至巔分三段,從山下至“一線天”為下白雲,“一線天”至石屋為中白雲,石屋至山頂為上白雲。山頂平整處名望湖台,並有照湖鏡巨石。從登天平路,經一線天、飛來石、望楓台到中白雲亭,繼而向上,過卓筆峰、照湖鏡至去上山頂,環顧四周,近看遠眺,農田林網,延綿群山,浩瀚太湖,繪製成一幅充滿時代氣息的江南山水書卷,瑰麗壯觀,生機勃勃。

三絕

古楓林 古楓林

據宋《平江圖》所示,山頂有寶塔,現已無考。天平山有奇石、清泉、紅楓三絕。奇峰怪石有卓筆峰、奇峰、護山奇石、一線天(又名龍門)、飛來石、五丈石、臥龍石、回音谷、印石、鸚鵡石、頭陀崖等。卓筆峰在上白雲,高數丈,下粗上尖,形如筆桿,為天平山最奇特的大岩石之一。天然洞穴有蓮花洞、白雲洞(即大石屋,可容數十人)、小石屋、山神洞等。

石刻白雲泉

摩崖石刻原有40餘處。山半有名泉“白雲”,歷代題詠不絕。清乾隆三年李果作《補修白雲亭記》,贊泉色凝白如乳,大旱不竭,“唐白樂天、宋蘇子美各有題詠刻石上,已模糊不可辨”。

民國29年,遊人尚見一中空竹管插石隙中,將泉水導至池中央一缽盂內,水稍高出盂周而不外溢,又名缽盂泉。缽盂瓷色斑斕,20年代寺僧告李根源云:“為雍正時物,日本人出600元,未敢售。”“文化大革命”中缽盂失去,現用一普通陶缽。在擴大茶室後泉水池時,因放炮取石,使池面擴大而白雲泉水流量減少。白雲亭為乾隆三年築,後改題“雲泉晶舍”,為啜茗品泉處。因久受白蟻蛀蝕,1969年拆除,建為西式茶室。其他泉水有一線泉、一硯泉、卓錫泉(均在中白雲)。

楓樹景觀

桃花澗 桃花澗

天平山為全國三大觀楓點之一。明代古楓香林葉呈三角狀,樹幹高大,與江南紅楓不同;范公祠內一株,樹幹高約27米,3人合抱。在三大師墳前有大楓九株,名九枝紅,入秋楓葉由青次第變為黃、橙、紅、紫,稱五彩楓,亦有呈淺絳、金黃、桔黃、橙紅等色。深秋登中白雲望楓台,縱目眺望,似珊瑚灼海,紅霞萬丈。全山林木有87種,10.6萬餘株。南麓天平山莊,依山臨水,憑藉周圍廣闊自然景貌,富於天趣。自東向西由咒缽庵、來燕榭、范參議祠、高義園諸區組合而成,各部分以曲廊貫通,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咒缽庵東為桃花澗,即范允臨時“桃源”,舊時澗邊桃樹成林,桃花片片,隨水漂流。澗原可通翻經台前大池,今已被腐草雜樹阻塞。

什景塘

山莊前瀕什景塘,又分為二:大為荷花池,廣約5畝;小為玩花池。中以大堤相隔,池上架橋,紅欄曲折。池南為接駕亭與高義園石坊(乾隆帝題額);園西側白雲寺,現改設遊客餐廳,寺西磚牆有門,門額“登天平路”,為上山主道。御碑亭獨立楓林之中,重檐八角,亭中置四方硯石御碑,刻有乾隆游天平山詩4首。西側忠烈廟存儀門碑亭與正殿兩進,院中小池石橋,古樹參天,莊嚴古樸。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7 : 30 —— 17 : 00

票價:30. 00 元 / 人 (兒童 1.2 米 以下免票, 1.2 -1.5米 半票,1.5米 以上全票 )

交通信息:4路、315路、662路、游4路長線“天平山”站下即到。其中游4路長線可在蘇州火車站、捷運1號線“木瀆”站前乘坐;4路可在捷運1號線“木瀆”站轉乘;315路、662路可在木瀆古鎮乘坐。

相關新聞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在4A級景區處理名單中,被警告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