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產大學臧維玲教授日前從新疆烏魯木齊回到上海,同時帶來一個好訊息:4個月前,從上海運去的南美白對蝦苗,已在不換水、不用藥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到十幾厘米長,很快可以上市了。當地有關部門已決定,要新建200畝的養殖基地,推廣這種節水、節能、環保的養蝦法。
由臧維玲、戴習林主持的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蝦類溫室集約化健康養殖技術開發研究”,技術在國內獨一無二:通常露天養殖每畝水面約放養5萬~10萬尾蝦,而該項目在室內可實現每畝水面養殖50萬尾蝦;按傳統養殖法,在高溫季節每天要換水50%以上,該項目的養殖基地卻能4個月內完全不換水。這種高密度養殖法還有一個優點,不用投放任何藥物。
這是如何實現的?筆者在上海水產大學的金山廊下產學研基地作了一番探究。
水質優良是蝦類養殖的關鍵。課題組的一大絕招就是營造“人工濕地”,使水形成自淨功能,該技術已申請獲得國家專利保護。記者看到,這裡的“人工濕地”是像漁網般一片片垂直懸掛於水中的網片,上面有種著的水草等水生植物,掛著的吸附水中懸浮物的材料。網片上形成的生物膜,就相當於一個“生物濾器”,它可以把水中的有害物質轉化成無害物質。另一個絕招是,他們藉助於幾台車輪式增氧機,在池中形成“跑道式水流”,這使得蝦的排泄物和殘餌自動沉到池底,並落入專門的排污溝中。
筆者看到一些南美白對蝦已有七厘米長,蝦體透明、進食活躍。臧教授說,這些都是健康標誌,這中間“軟體”管理有講究。一開始,技術人員要對天然河水進行“調配”,既要調控鹽度,還要去除各種有害物質、殺滅一些微生物。接著,在蝦的成長過程中,要根據它的蛻殼狀況、運動量、攝食量等,及時調整投餌,調控水溫、光照、溶解氧含量等各項指標。蝦不生病,就不必投放藥物。
這種集約化養殖技術也有簡易模式。臧教授說,農民只需投入簡單的硬體設備,關鍵是在管理。目前,她和技術人員已在制定養殖規程,今後農民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了。目前,這項養蝦技術已在上海、天津、烏魯木齊進入產業化養殖階段。
(本文已被瀏覽 68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