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會醫院舊址

天主教教會醫院舊址

天主教教會醫院 ,又稱南陽公教醫院,位於聯合街中段路北,創辦於1920年,現存建築十餘座,其中中西合璧式辦公樓及門診房各一座。門牌為聯合街41號。 臨街為清代四合院式建築,有倒座,東南角有廣亮門的門房,內有上房及西側廂房,均硬山灰瓦頂。上房有斗拱,抬梁穿斗混合,屋檐下有弓形梁,門窗帶磚砌弓形拱券,中西合璧風格。 天主教醫院辦公樓位於醫院的大門內側,坐東面西(其山牆正對大門),為一座帶前廊的磚木結構兩層樓房,面闊三間10.20米,進深兩間6.95米,木結構樓板,“人”字屋架,小板瓦屋面。樓梯設在山牆外側、山牆上開窗。山牆兩端在前後檐部做出近似古羅馬柱頭狀托起三角形山花。 址為兩路兩進院落,西側為空地,包括醫院,孤兒院,女小,操場,經堂,倉庫等等。現醫院舊址淪為民房,經堂區域為南陽市金陽光幼稚園使用。 “天主教教會醫院舊址”2002年3月21日公布為南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天主教教會醫院,又稱南陽公教醫院,位於聯合街中段路北,創辦於1920年,現存建築十餘座,其中中西合璧式辦公樓及門診房各一座。門牌為聯合街41號。
臨街為清代四合院式建築,有倒座,東南角有廣亮門的門房,內有上房及西側廂房,均硬山灰瓦頂。上房有斗拱,抬梁穿斗混合,屋檐下有弓形梁,門窗帶磚砌弓形拱券,中西合璧風格。
天主教醫院辦公樓位於醫院的大門內側,坐東面西(其山牆正對大門),為一座帶前廊的磚木結構兩層樓房,面闊三間10.20米,進深兩間6.95米,木結構樓板,“人”字屋架,小板瓦屋面。樓梯設在山牆外側、山牆上開窗。山牆兩端在前後檐部做出近似古羅馬柱頭狀托起三角形山花。
址為兩路兩進院落,西側為空地,包括醫院,孤兒院,女小,操場,經堂,倉庫等等。現醫院舊址淪為民房,經堂區域為南陽市金陽光幼稚園使用。
“天主教教會醫院舊址”2002年3月21日公布為南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變遷

南陽公教醫院是民國初年由天主教堂靳崗教堂醫生何先生(義大利人)創辦的。直到1920年仍是診所性質。設備簡陋、人員只有4人,修女安士傑(義大利人)負責,另有3人為中國人。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法國傳教士安恩利格首次流動到南陽靳崗傳播天主教並設立教堂,南陽始有天主教活動。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有外籍傳教士到南陽城內傳教。清康熙五年(1666年)下令沒收教堂,南陽天主教活動中斷。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法國傳教士又先後間斷地到靳崗活動,均因受到當地官民的緝捕而中止。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河南省內天主教發展很快,教徒達到2000人左右。是時,羅馬教廷為進一步擴大傳教範圍,遂於1843年春決定,將原來隸屬於江南教區的河南省教務分離出來,向北發展,另建一個獨立的新教區,並派法國傳教士巴安都(安西滿)負責籌建新教區。
巴安都等對華夏中原各省考察近一年時間,通過對中原地區大範圍的考察,他認為河南省的南陽地區南屏劑襄、北障許洛、西控關陝、東矚江淮,具有綰轂中原之勢。巴安都基於對南陽歷史地位、戰略地位、優美景觀及其種種神話傳說的充分了解,遂於1844年1月呈報羅馬教廷,力主將中原教堂中心設於河南省南陽縣的靳崗,並呈報了建設靳崗教堂的詳細計畫。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0月,梵蒂岡教皇批准了安巴都的報告,在南陽成立天主教河南教區,以城西北郊12里處靳家崗為“總堂府”進行布教活動,安巴都任首屆主教,與北京、南京、澳門三個教區並肩而立。河南省內的教徒由2000多人驟增至3500多人,教區還進行了很大的建築活動,歷時10餘年,先後建成大經堂、司鐸樓、女經堂、聖母山、氣象台、學校、醫院、壽垣等西式和中西結合式的建築物數千平方米,以致南陽靳崗天主教堂享有“東方梵蒂岡”之稱。
同治八年(1869年),羅馬教廷令法國遣使會撤離南陽,教務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派人接替。翌年,由意籍傳教士安化成借用原法國主教安西滿的護照,受命來靳崗接管河南教務,成為第二任主教。安西滿這個名子在教會中影響較深,後來教會開辦的學校常用他命名。安化成於1904年2月死於鹿邑縣,葬於南陽靳崗。民國6年(1917年),義大利傳教士包海容接任南陽主教,曾在靳崗創辦聖母無原罪修女會及西滿中、國小各一所,到1936年因病回國。所遺主教一職,由副主教梅嶺南接任。1948年梅逃往漢口,南陽教務交副主教孔憲章負責,直至1953年。
始初,傳教士空說教規,儘管言詞娓娓,而與民眾生活毫無干係,數載不見成效。為此,外國傳教士來宛之前,先習得一般醫藥衛生知識,瓶後攜帶部分藥品,藉以做為聯繫民眾的媒介,施以恩惠,取其信任,再行布教,繼而達到廣布教義,發展教徒之目的。南陽天主堂的醫事活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輔助傳教的一種手段逐步開展起來的。
1875年,隨著教堂的擴大,傳教士的增多,教堂內設立一個醫療診所,為教堂傳教士及教徒診治疾病,設備簡陋。
1920年,在教堂主教何安業督導下,由“仁愛修女會”楊修道主持在靳崗總堂辦起醫院,郭瑪琍亞(外籍修道)任醫院負責人。靳廣三(中國人)做助手,護理事項由修女兼任。醫院有房五間,其中診斷室一間,藥房一間,病房三間,設病床十餘張。
1924年,南陽天主堂(設在城內)傳教士何樹基(義大利籍)在民權街教堂院內創辦“南陽天主堂醫院”。仁愛修女會修道安士傑(義大利籍)具體負責醫療事務。另有瞿居安、張延壽、張永安(均為本地人)3名中國人協助。
1933年,該醫院與靳崗總堂醫院合併,遷到黨部街(現聯合街),仍沿用“南陽天主堂醫院”之名稱,並掛出木牌,公開行醫。院務由仁愛修女會主持,負責人姓馬(外籍),主治醫生有安士傑等4人。均為外籍修道。
中國人德文新、常國志、張永安、閻書勤,楊守志、張廣慶等協助做些日雜事物工作。當時的醫院,有其名無其實,修道充醫生,醫術不高,器械簡單,設備簡陋,藥品種類少,數量少,只不過擺出慈善的姿態,譁眾取寵而已。
1935年,南陽天主教堂欲擴大醫院範圍,新建房屋三十九間,並增置部分器械設備,但因物色不到正式醫生,技術力量跟不上,未能如願。
1938年,南陽天主堂醫院利用閒余的房舍與駐防南陽的國民黨91醫院聯合舉1期“看護訓練班”。名為“聯辦”,天主堂醫院只負責勤務,醫官由91醫院醫官任。開設課目為:戰士防護學、救護學和一般醫藥衛生知識,時間三個月。培訓的男班49名、女班30餘名學員,南陽天主堂醫院僅留用二、三人,余皆分配到國民黨軍隊充軍。

天主教教會醫院舊址天主教教會醫院舊址

至1945年,“南陽天主堂醫院"改名“南陽公教醫院”,從加拿大招聘正式醫務人員7名,加強五官、婦產、藥劑科室。併購進顯微鏡一架,新設化驗室,又從教徒中挑選若干人做護理勤雜事務。方辦起正式病房。病房設病床45張。分男、女二處,各居一院,互不相通。男病床35張,女病床10張,病床又分為一、二、三等。一等為單間、一室一床。二等為一室二床。三等乃大房間置多床。
醫院人員薪奉為二種。一為供應制。一為薪金制。享受供給制人員又分為五個等級。傳教士為一等,醫生為二等,修士為三等,護士為四等,勤雜工為五等。享受薪金制者最高為8百斤小麥。最低為2百斤小麥。
1946年,公教醫院以月薪一兩黃金聘請南陽公立醫院內科醫師崔里波(河南大學醫學院畢業生),1947年,又以月薪二千四百斤小麥聘請南陽公立醫院外科醫師高念祖(河南大學醫學院畢業生),並借用公立醫院外科醫師常書賢(河南大學醫學院畢業生)三人到該院做技術骨幹,以求擴展業務。這期間,隨著技術力量的加強,正規病床的開設,醫院又從漢口和羅馬購進一些必要的藥品和器械,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陽天主教堂又從聯合國救濟總署得到所撥鋼絲床、藥品等物資四汽車,南陽公教醫院一時成了裝備最優、技術力量最強的一家醫院。為時名聲大赫,就診患者日益增多,門庭若市,業務興隆。醫院工作人員發展到30餘名,分設內科、外科、產科,眼科,門診、化驗、藥房等七個科室。外科方面能做闌尾切除,腸吻合及截肢一類手術。
醫院正式成立後,面向社會,就診病人一律交掛號費幫醫療費。住院費收價無統一標準,或高或低,視人而定。一般民眾非急症不予收治。長期占用病床者多為士紳官吏之輩,也有酷嗜鴉片者,做戒菸治療。
鑒於教堂辦醫院的目的是為傳教活動服務,故此,為顯示教堂的慈善,偶爾也對衣衫襤褸之病者予以施捨,但發給的也只能是曬乾的野菊花,碾碎的蒲公英之類草藥,以圖應付了事,搪塞公眾之耳目,決無救世治人之誠心。
1948年初,部分外籍傳教士、修女並顧員攜帶部分貴重藥品、器械乘坐南陽兵團司令王凌雲飛機離宛去漢口,崔里波,高念祖、常書賢三名醫師也相繼離開南陽公教醫院,留下的人員無心經營,自此,業務每況愈下。
直至解放前,醫院人員發展到20餘人,其中義大利人約有4—5人,負責人為馬振鐸、薩恩廣。醫療設備有眼底鏡、顯微鏡等一般手術器械(義大利產),病床約20一30張。設有內、外、婦、眼科(眼科技術最高)、手術室、化驗室、注射室、洗衣房、西藥房、房屋約30一40間,均屬民房,有兩棟二層小樓。上下各三間,為磚瓦結構。公教醫院、天主教國小及孤兒院總面積約10畝地。
1948年11月4日,南陽解放,隨著地方衛生機構逐漸興起,到1950年底,院內的21張病床,經常占用的僅2、3張,日門診人次不足20,經濟收入微薄,職員混天度日。醫院靠國外教會援助補貼過活。
1951年3月27日,南陽公教醫院外援中止,漢口匯款被人民政府凍結,靳崗總堂租界土地也被分給農民,醫院失去經濟支柱,更兼內部管理上的混亂,如1950年度門診掛號人數27527人,免費者12698人,住院380人,免費82人。醫院到了坐吃山空的境地。
1951年3月27日,中南衛生部開會布署接收美津醫院方案,南陽專署衛生科長兼醫院院長尹高春和公安處處長張振生,南陽公教醫院副院長靳德辰參加了會議。鑒於本院於1946年曾接受美國四汽車物資並不斷得到美國教會之資助由,當屬“美津醫院”,按照當時中央衛生部具體規定,南陽天主堂醫院應為接收之列,遂決定接收。該醫院22名中國籍員工為脫離美帝國主義之控制和醫院前途計。於4月25日聯名致函中央,請求人民政府接管該醫院。劃接收時間約為8—9個月,當時參加接收的人員有高念祖、孫洪全、王善堂、宋珍善。接收時醫院由中國神父靳德臣(靳德辰,南陽人)負責管理,人員20餘名,其中中國人9名。還有陳德純修女,王德明雜工,眼科醫生一名,助手蔡雲成,外科醫生高念祖,助手閻書勤,炊事員3人,藥房1人。
在接收前義大利人將部分設備及藥品轉走(通過內部人),後在三反運動中追回。此時,教會醫院院長孔憲章(義大利籍)不甘心失敗,從中破壞作梗,撕去藥瓶標籤,把貴重器械疏散送人,二台顯微鏡暗渡漢口,小物品或埋於地,或投於井,用具分給民眾。並策劃職工四散回家,揚言:不叫我辦,你們也辦不成。
1951年4月14日,專署民政,衛生部門聯合成立“南陽市美津天主教堂醫院接管登記委員會"。隨即派員進院做好教友、員工的思想疏導工作,並對各類物資進行摸底登記。
9月1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來電予以正式接收,9月20日,以專署衛生科,專人民醫院、市衛生科組成的接管股,由專署衛生科徐凱負責,進駐該院和靳崗總堂診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