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誰人不識君[唐代詩句]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代詩句]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代詩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董大,即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高適《別董大》詩的第二首說:“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

基本信息

原詩

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 唐代高適《 別董大

【原文】

別董大(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解釋

(其一)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暉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1.曛:日光

(其二)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賞析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颳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乾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儘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悽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珏曾寫詩詠嘆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珏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作者

高適 高適

高適(公元702年-公元765年),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 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

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陝西境內)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並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後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後,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據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慾養心,靜息養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並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翱為之作序。董庭蘭一生清貧,高適曾在詩中說他:“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在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中渡過的。天寶末年,應宰相房琯之請,在其門下當過清客,為此曾遭到世人的誹議。 董庭蘭的學生中,鄭宥聽覺敏銳,調弦“至切”,尤善沈聲、祝聲。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稱為“沈家祝家皆絕倒。”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高適傳》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高適生平和創作可分四個時期:

①開元二十年前,謀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詩歌創作開始時期;

②開元二十年至天寶八載,首次出塞,浪遊無成,為創作極盛時期;

③天寶八載至十四載,側身下僚,從戎入幕,創作才能繼續得到發揮;

④至德元載(756)後,仕途得意,雖然也寫過一些佳作,但總的說來,較前三個時期遜色。

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 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詩。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讚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③諷時傷亂詩。大抵指斥弊政,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還有一些詩作於安史亂後,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詠懷詩,數量最多,思想內容比較複雜。象《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 而像《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遺》等,或抒發友情和別意,或嚮往隱居生活,情意真摯,頗有感染力。這類詩中也有一些企羨功名富貴和吹捧達官貴人之作,並無可取。此外,還有一些詠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寫旅途景色的詩如《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頗有佳句。高適的詩在當時已享有聲名。《新唐書·高適傳》說他“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布”。殷璠《河嶽英靈集》也稱許他“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王士禛指出高詩風格為“悲壯而厚”(《帶經堂詩話》)。 感情深摯,意氣駿爽,語言端直,筆力渾厚,是高適詩風的基本特點。以詩體而論,高詩古體勝過近體,尤以七古最為擅長。歌行長篇,波瀾浩瀚,聲情頓挫,最是沉雄激壯。五古質樸古直,接近漢魏古詩的氣息。近體則以七律和七絕為優。高適作品的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詩8卷、文2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為2卷。明楊一統輯《高適集》1卷。敦煌《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注本有今人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高適集校注》,皆附年譜。研究高適生平的著述有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彭蘭《高適系年考證》、周勛初《高適年譜》、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高適年譜中的幾個問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