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亭

大風亭又名“麥飯亭”、“駐蹕亭”,位於邢台南宮市西郊,舊址在南宮市西丁街北、舊城村內。 清嘉慶二年知縣丁履端再修“大風亭”並立“重修大風亭記”碑,以“昭一時雲龍之盛”(光緒版《南宮縣誌·光武廟記》)。 大風亭為四角形方亭,翹沿斗拱,亭四面各有一塊匾額,正面為“大風”,其它三面分別為“龍翔鳳翥”、“岐並微峰”、“漢京聖跡”。

大風亭
大風亭 又名“麥飯亭”、“駐蹕亭”,位於邢台南宮市西郊,舊址在南宮市西丁街北、舊城村內。
據《南宮縣誌》載漢光武帝劉秀巡河北時,聞王祁兵至,急渡滹沱至南宮,遇大風,引車於此亭避風,馮畀抱薪,鄧禹熱火,帝對灶燎衣,馮異進麥飯,故後人以“大風亭”或“麥飯亭”名之,為南宮十景之冠,。
明“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以一藩王之兵,抗大明王朝傾國之力,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建文二年,“戰東昌(今聊城)不利,王易服突重圍還北平”(《罪惟錄·太宗文皇帝記》),在“易服”敗逃的路上,朱棣或許想起了避難南宮而終成帝業的漢光武,或許是出於歷史的巧合,或許誠如《重修大風亭記》所云“雖偏隅僻壤,皆有雲氣顯護,昭人耳目”,於是朱棣“取道過南宮,暫止縣西關王廟(大風亭北側)”(《南宮縣誌》嘉靖版),承接聖靈瑞氣,躲過了一劫,而且一年後便登基稱帝。
知縣胡延召於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到任後,得知曾有兩朝皇帝在此駐蹕,聖跡卓然,並且均遇難呈祥,很快成就帝業,深感神異,驚嘆此地靈秀、祥瑞,隨即請當朝檢察御史南宮人劉濂書丹,刻立“大漢世祖皇帝駐蹕碑”、“大明成祖皇帝駐蹕碑”兩通,並建“駐蹕亭”。清嘉慶二年知縣丁履端再修“大風亭”並立“重修大風亭記”碑,以“昭一時雲龍之盛”(光緒版《南宮縣誌·光武廟記》)。亭、碑建好後,慕名瞻仰,追昔攬聖者絡繹不絕,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遐思、析辯中更為“風亭麥飯”這一景觀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現兩亭已毀,但亭基尚存,並存石獅一對,碑三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風亭為四角形方亭,翹沿斗拱,亭四面各有一塊匾額,正面為“大風”,其它三面分別為“龍翔鳳翥”、“岐並微峰”、“漢京聖跡”。亭北為“關王廟”,廟亭相連,松柏掩映,蔚為壯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