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沿革
偽滿康德元年(1934年)與橫路(今大路)一起改為三區大陽岔保的橫路等五甲。1937年為三區大路村。1945年為三區,轄大路、涼水等14個村。1956年2月,成立大路鄉、大陽岔鄉、古馬嶺鄉、涼水鄉.,隸屬富有區公所。
1958年9月,大路鄉與大陽岔鄉、古馬嶺鄉、涼水泉子鄉合併,成立大路鄉和衛星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稱大路人民公社(1961年5月涼水人民公社分離單立)。至1968年,大路人民公社由張文、林青山先後任書記,陳鳳森(代)、項福春、姜永超先後任社長。
1968年8月,成立大路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至1980年,王明臣、於潤泉、姜潤東、郝志誠先後任書記,林青山、馮步贏、王明臣、於潤泉、姜潤東、郝志誠先後任主任。
1980年8月,大路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大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至1983年,姜潤東任書記,樊廣仁任主任。
1983年3月,大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大路鄉人民政府。至1994年,姜潤東、高延利,、譚壽滎、樊廣仁、盧平先後任書記,樊廣仁、盧平、姜玉芳先後任鄉長。
1994年11月,大路鄉改為大路鎮;轄大路、新興、大陽岔、古馬嶺、正義、爬寶、高地7個村民委(50個自然屯)、 57個村民組、1個社區居民委‘2個居民組。至2008年,由盧平、徐弘、蓋雲波先後任書記,姜玉芳、徐泓、孫忠軍、顧鳳賢、蓋雲波先後任鎮長。
社會簡況
1965年,大路人民公社有居民1683戶9676人(人社1522戶 8780人)。1985年,大路鄉有居民2032戶10354人(非農業人口769人)02005年,全鎮有居民2493戶8782人(非農業人口593人),由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民族組成。
資源優勢
大路鎮地勢北高南低,多為山坡地,土質為黃砂壤土。屬半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4℃,無霜期在16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 1000亳米左右。
大路鎮境內自然資源豐富。2005年,全鎮有耕地671公頃,其中水田88公頃;有林業用地22287公頃,有林地 20080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2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6.73%;有園林 173.2公頃;水面、村居、道路及其他用地2341.8公頃(包括榆林苗圃343公頃)。有楊樹、椴樹、柞樹、水曲柳、黃櫱、樺樹、松樹、臘樹、槐樹等樹種。有板栗、山梨、山里紅、山核桃、山葡萄、獼猴桃、榛子等野果。有山參、細辛、黨參、黃芪、冬青、蒼朮、桔梗、刺五加、天麻等上百種中小藥材。有山芹菜、蕨萊、山地瓜、刺龍芽、猴腿、刺五加等山野菜。有哈什螞、熊、狍子、野豬、獾子、樹雞、野雞等珍貴的野生動物。主要河流有渾江及其支流大路河、正義河、高地河、古馬嶺河等。主要山脈有掛牌嶺、古馬嶺、刀尖嶺、大青頂子、爬寶山等。礦藏有金、鐵、鉀長石、方解石、石灰石等。集丹公路、涼掛公路經過該鎮,交通方便。全市第一條公路隧道—古馬嶺隧道經過該鎮古馬嶺村。
經濟實力
大路鎮黨委、鎮政府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特業發展中,培育了“投資立體社會化,經濟成分多元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的經濟發展格局,堅持立足本地資源,突出地域特色,重點發展農業、畜牧業與特產業,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發展中小藥材73.3公頃,發展香菇20萬株,培育苗木34.7公頃,栽植板栗34.7公頃,其高標準穩產豐產園達到168公頃,被譽為“板栗之鄉”。發展林下參66.7公頃,趴參200簾。建立山野菜試種基地6.7公頃。是全市黃牛種牛基地,有黃牛育肥戶21戶,育肥牛l000頭。引進波爾山羊和絨山羊130隻,擴繁850隻。擴大了梅花鹿養殖規模,有4個村飼養梅花鹿。發展養蜂2100箱。有鎮辦企業2戶,村辦企業4戶,個體企業72戶。是集安市特產業發展之鄉。有鄉辦小型水電站1座。
200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528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667.8萬元,林業收入491萬元,牧業收入724萬元,哈什螞養殖、水產等漁業收入432萬元,工業收入318萬元,建築業收入156萬元,運輸業收入165萬元,商飲業收入211萬元,服務業收入194萬元,其他收入 169.2萬元;人均純收入31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