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自然保護區

大豐自然保護區

大豐自然保護區,是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簡稱,位於江蘇省大豐市東南方,四周與東台市、新曹國營農場、上海市川東國營農場以及黃海接壤,距大豐市市區50km,距鹽城市100km。屬野生動物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麋鹿及其生境。保護區為典型濱海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灘涂、時令河以及部分人工濕地,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即擁有易危、瀕危、極危物種或受到威脅的生態群落。1986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和江蘇省農林廳在大豐林場南場聯合籌建,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簡介

大豐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蘇省,面積78,000 公頃,經緯度 33°05'N 120°49'E。該保護區是黃海海岸典型的潮間帶生態系統,支持著大量動植物,其中有315種鳥(包括23種中國保護物種),600種昆蟲和156種魚。更為重要的是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麋鹿是中國獨有的物種,歐洲一些國家曾將該物種引入。

大豐自然保護區高清大圖大豐自然保護區高清大圖

由於種種原因麋鹿在中國消失。1986年中國從歐洲引入39隻麋鹿回故鄉,經過野外生存繁殖,現已達到500隻。此外保護區濕地還具有濕地的一般功能,如防洪、穩固海岸等。生態旅遊和環境教育是保護區的重要工作,每年約有15萬人來保護區參觀。但保護區仍有威脅存在,主要是濕地開墾、化學污染等。國際重要濕地編號1145。


自然環境

大豐自然保護區大豐自然保護區

大豐保護區地處黃海之濱,地貌屬濱海平原,有大量林地、蘆盪、沼澤地、鹽裸地和森林草灘,成陸時間為半個多世紀。濕地土質為濱海鹽土亞類,pH7.7~8.4,0~60cm土層含鹽量0.04%~1.13%。保護區水網交錯,水深0.5~3m,含鹽0.161%,pH6.98~8.08。濕地地處黃海灘涂,水資源充裕,天氣乾旱時,可補充地下水;濕地可緩解潮水對海堤的衝擊,洪水時,又可利於泄洪于海,可緩解和減弱洪水的危害。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的回歸引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對我國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人工馴養繁殖和放歸自然也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雄厚的科研實力,成為保護區開展科普教育的基本保障。

大豐保護區屬亞熱帶暖溫帶過渡地帶,有明顯的海洋性和季風性的氣候特徵,夏季熱且潮濕,多東南風;冬季乾燥,多西北風,季風交替形成乾濕、冷暖多變氣候。年均氣溫14.1℃,1月份平均氣溫為-0.8℃,7月份平均氣溫為27℃。相對濕度8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068mm。無霜期217天。


保護區發展

大豐自然保護區大豐自然保護區

自1986年,發展到今年的408頭,其產仔率、成活率、年遞增率均居世界之首。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拯救世界瀕臨滅絕的物種,保護區多方集資,興建了科研培訓中心、旅遊接待中心、科普宣傳教育中心,建立\"大豐麋鹿苑\"。苑內建造了仿古牌樓大門,動物群雕、鉤魚台、孔雀園、跑馬場、仙鶴園、太公亭、望灘亭、休閒亭、曲廊、觀鹿塔、仙人橋、電教館、展覽館、模擬生態標本館、會議室、接待室、購物中心、賓館、餐廳等旅遊景點及科普宣教、接待服務設施,配備具有大、中專文化的專職講解員、導遊員、接待員,編寫了麋鹿回歸、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詳細而又深動的科普宣講材料。通過那一幕幕野生動物的行為畫面,一幅幅人與自然、動物與環境和諧的美景,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動植物標本及蔚為壯觀的藍天白雲、綠林清水、鳥翔獸奔、花艷蝶舞,鳥語花香等獨特的生態景觀,每年吸引著10多萬中外遊客、青少年學生前來觀光,在此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美麗。

自1990年開展科普宣傳工作以來,保護區堅持節假日專人值班,專人講解,保證工作政常進行。10年來,保護區採取多種形式,極為廣泛地開展以"野生物保護"為主題的科普宣傳活動。通過"大豐麋鹿節""麋鹿杯"故鄉的麋鹿節"徵文、朗頌會、放幻燈、看錄相、展圖片等活動,宣傳了科學保護知識,提高了公眾的科技素質,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愛科學、愛自然、愛祖國的熱情,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

隨著保護事業的不斷發展,保護區經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已建成一個集保護、科研、旅遊、科普宣傳於一體的宣傳教育基地,1995年被納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1996年建立江蘇省北珍稀動物救護中心,1997年被國務院秋晉升為國家級麋鹿保護區網路,1998年被中國科學院定為保護生物學博士研究生實驗基地,1999年被六所大中國小校定為環境保護、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生物資源

大豐自然保護區大豐自然保護區

大豐保護區內有哺乳動物12種;鳥類315種;兩棲爬行類動物27種;魚類150種;昆蟲599種;棘皮動物10種;環節動物62種;腔腸動物8種;浮遊動物98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麋鹿、震旦鴉雀、東方白鸛、白尾海雕、丹頂鶴、白鶴、河麂、鴞、豹貓、赤腹鷹、牙獐等31種,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鳥類有95種,具有典型的沿海灘涂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目前保護區內的麋鹿已由1986年回歸時的39隻發展到現在的700多隻。每年的8月至次年的3月,約有170隻丹頂鶴和50000隻野鴨在此越冬,為候鳥重要越冬地之一,同時也是遷徙水鳥的重要停歇地。

保護區內有植物499種,其中維管束植物56科168屬243種。沿海灘涂由林地、草灘、沼澤地和鹽裸地組成,地勢平坦,主要植被類型包括鹽生草甸、沼澤植被、水生植被、落葉闊葉林及疏灌林。主要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豆科、藜科植物。還有人工林、人工牧草及半熟土拋荒地。
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40多種,區系成分複雜,但群落髮育較年輕。植被演替迅速,生境穩定性較差。有世界分布屬的蘆葦、苔草、鹼蓬、鹽角草等;北溫帶分布屬有拂子茅、鳶尾及羅布麻等;泛熱帶分布屬狗牙根;熱帶亞洲及熱帶大洋洲分布屬結縷草、地中海及中亞分布屬獐毛以及南溫帶與北溫帶間斷分布的雀麥屬等。無國家級保護植物。

保護區有獸類14種,鳥類180種,爬行類13種,兩棲類4種,昆蟲80多種

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麋鹿、白鸛、白尾海雕、丹頂鶴;二級有河麂等


主要動物

(一)麋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大豐自然保護區大豐自然保護區

麋鹿,俗稱“四不象”,即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原是我國特產獸類,野生種群絕滅約150年左右。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中已有數百年人工圈養歷史的圈養種群,也因1900年戰亂而滅絕,1920年國內最後一隻麋鹿死於北京的萬牲園。1983—1985年,英國11世公爵貝福公爵收集了18隻散落在歐洲各地的麋鹿,集中飼養在烏托邦莊園,這群麋鹿就成了現存麋鹿的祖先。
1986年我國從英國七家動物園引回麋鹿39頭,目前增殖到191頭(1994年統計),鹿群規模在世界上占第五位。大豐麋鹿苑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

麋鹿屬於偶蹄目、鹿科、鹿族麋屬,是1種大型的鹿類。成年雄鹿平均體重約為200公斤,成年雌鹿約為150公斤。雄性麋鹿角枝的形態與馬鹿和梅花鹿等具有明顯區別。麋鹿的角可分為前枝和後枝,沒有眉枝,前枝多分為2叉,後枝長而直,隨年齡的增加各分叉上會出現形態不同的次級分叉或突起,不同年齡及不同個體的角枝差異明顯。麋鹿的頸背粗壯,形似駱駝。麋鹿的尾可達踝關節處,長度明顯超過其它鹿類。麋鹿的蹄扁平、寬大,趾間有皮膜,側蹄發達且能著地。

雄性麋鹿的性成熟年齡為2歲,雌鹿為2歲。麋鹿的換角、發情、產仔等生物節律,隨緯度而變化。變化速率約為緯度每增加1度,生物節律推遲1天。以大豐麋鹿保護區(北緯33°05′)的麋鹿為例,發情期<5—7月,雄鹿的脫角期為12月下旬至1月初,產仔期3月上旬~4月底。比英國的烏邦寺(北緯51°20′)提前了麋鹿的妊娠期22天.

麋鹿喜集群活動,在不同季節鹿群的組群規模和類型均有明顯差異,發情期與非發情期的集群不同,不同生境中的集群也有所不同,混合群是半野生麋鹿的主要集群類型。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半野生麋鹿在秋、冬季對林地的選擇性明顯高於草地。

大豐自然保護區高清大圖大豐自然保護區高清大圖

麋鹿的食性以草本植物為主,在大豐,麋鹿採食植物194種,占當地植物總數的7908%。麋鹿的喜食植物春季主要有蘆葦、佛子茅、鵝冠草、一年蓬、白茅等,夏季主要有狐尾藻、鑣草、大茨藻、白英等,秋季有秀竹、稗草、狗尾草等,冬季有雀麥和野胡蘿蔔等。

為在我國恢復麋鹿的野生種群,林業部已將其列入保護瀕危物種的“七項拯救工程”計畫。


(二)河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河麂也叫“牙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體長近<">米,雌雄均無角,雄性犬齒髮達,形成“獠牙”故名“牙獐”。毛粗長,黃褐色,行動靈敏,善跳躍,能游泳。秋季發情,5月產仔,每胎3—6仔。以各種青草、樹皮、嫩葉、芽等為食。

(三)震旦鴉雀:世界瀕危物種

震旦鴉雀比麻雀個頭小,採食蘆葦莖上的一種介殼蟲越冬。此鳥在歐洲已因蘆葦群落的減少而陷於困境,被列入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紅皮書中的未定種。我國震旦鴉雀同樣遭到冬季蘆葦被割的缺食處境,故為保護區重要保護對象。

保護區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中,鳥類全部為候鳥。

大豐自然保護區高清大圖大豐自然保護區高清大圖

(四)白尾海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尾海雕別名黃嘴雕,體長約690—920毫米。上體土褐色,尾純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喉淡黃褐色。喙暗黃色,跗跖黃色,爪黑色。以黃鼠、魚、兔、野鴨為食,也食動物屍體。每年3—4月繁殖,營巢在岩壁上或高大喬木上。巢用樹枝築成,多用舊巢。每窩產卵2枚,孵化期34—36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