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
傳播途徑
環境中的大腸桿菌污染物污染水源後,病原體可通過飲用水進入人的胃腸道,使人感染疾病。用生活污水和醫院污水灌溉,或用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施肥,使土壤被污染,不僅土質惡化,使地下水和農作物遭受污染,而且還嚴重地威脅著居民的健康。
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在維持腸道正常生理機能上起著重要作用。大腸桿菌主要寄生在大腸內,一般不致病,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常居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腸桿菌致病性強,可引起不同症狀的腹瀉,統稱致病性大腸桿菌。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5類: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腸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在一定條件下大腸桿菌可引起腸道外感染。大腸桿菌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後的症狀為胃痛、嘔吐、腹瀉和發熱。
人體暴露
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多種動物和人的不同疾病或疾病的統稱,包括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腹瀉、敗血症和毒血症等。各種動物大腸桿菌病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多發生於幼兒和幼齡動物。
(1)腸道外感染:多為內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上行性尿道感染多見於已婚婦女;也可引起腹膜炎、膽囊炎、闌尾炎等。大腸桿菌可侵入嬰兒、年老體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積燒傷患者的血液,引起敗血症。早產兒,尤其是生後30d內的新生兒,易患大腸桿菌性腦膜炎。
(2)急性腹瀉:某些血清型大腸桿菌能引起人類腹瀉。根據其致病機理不同,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引起嬰幼兒和旅遊者腹瀉,出現輕度水瀉,也可呈嚴重的霍亂樣症狀。腹瀉常為自限性,一般2~3d即愈。營養不良者可達數周,也可反覆發作。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兩者同時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見者血清型為O6:K15:H16、O25:K7:H42。鑑定ETEC主要測定大腸桿菌腸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參考意義。
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是嬰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傳染性,嚴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見。細菌侵入腸道後,主要在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上段大量繁殖。切片標本中可見細菌黏附於絨毛,導致刷狀緣破壞、絨毛萎縮、上皮細胞排列紊亂和功能受損,造成嚴重腹瀉。研究表明,EPEC不產生LT或ST,EPEC可產生一種由噬菌體編碼的腸毒素,因其對Vero細胞(綠猴腎傳代細胞)有毒性,故稱VT毒素。VT毒素的結構、作用與志賀氏毒素相似,具有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和腸毒素性。鑑定EPEC可根據其臨床表現與血清型。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引起散發性或暴發性出血性結腸炎,可產生志賀氏毒素樣細胞毒素。EHCO的主要菌型是O157:H7,還可有O26、OⅢ等。患者可能出現各種症狀,包括嚴重的水瀉、帶血腹瀉、發燒、腹絞痛及嘔吐。情況嚴重時,可能並發急性腎病。5歲以下的兒童出現該等併發症的風險較高,若治療不當,可能會致命 。
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
人體預防
(1)保持環境及廚房器皿清潔,並把垃圾妥為棄置。
(2)保持雙手清潔,經常修剪指甲。
(3)飲水套用自來水,最好煮沸後才飲用。
(4)應從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避免進食未經低溫消毒法處理的牛奶以及未熟透的漢堡扒、碎牛肉和其他肉類食品。
(5)易腐壞食物套用蓋蓋好,存放於冰櫃中。生的食物及熟食,尤其是牛肉及牛的內臟,應分開處理和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6)冰櫃應定期清潔和融雪,溫度應保持於4℃或以下。
(7)食物加熱至攝氏75℃,便可消滅O157:H7型大腸桿菌;因此,碎牛肉及漢堡扒應煮至75℃達2~3min,直至煮熟的肉完全轉為褐色,肉汁變得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