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關於該村的由來,主要是根據《張氏家譜》中的記載:“吾祖系出西魯之洪桐,其來舊矣,自洪武定天下,吾始祖奉令甲遷至平陰東鄉,又緣祖封留侯,為了紀念先祖逐取居住地為大留莊。”根據前幾年省史志辦副主任譚玉德同志的分析,張氏族譜中所言其祖封留侯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又據《史記、留侯世家》中載:張良是漢朝歷史上寥寥幾個被皇封的留侯之一。
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專門還為張良寫了一篇《留侯論》,高度讚揚了張良的才智及其偉大的一生。可見大留村張氏的祖先確實就是漢留侯張良,大留的由來於留侯張良。歷盡小滄桑,風回輪轉,這裡人傑地靈,世代出了很多大官,為借留侯之光,外方人都陸續前來定居,使該村逐漸成為歷史大村,人口多時該村曾達到近七千人,按照方位又分為了南大留、北大留兩個行政村,1948年前為平陰縣管轄。1948年劃歸肥城縣石橫區,歷史上曾多次作為鄉鎮政權駐地,是古官官道必經之處。
大留村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明清時在朝為官的知名人士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間的河募稅課大使張守仁,清雍正武舉千總張元戒、清督察院布政官兼司寇王功成,兗州知府王瑛、文學家張縝、書法家張繼業、張嗣宗,女詩人張淑惠、舉人張希曾、武將張世蒙、張衍謨等,著名古蹟有北漢墓群,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大寨田時,出土過大量文物,現寄放在泰安市博物館和肥城文管所內。還有曾風靡“南京到北京誰不知大留大古松”的美麗傳說,不幸的是這棵古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修建糧庫被石灰燒死後毀壞,關帝廟等古蹟也在文革中消失
搬遷
現在大留村因礦區採煤塌陷,兩個行政村6800名農民集體搬遷到鎮政府南三公里的新居民樓,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日子,大留村開始新的生活,這個歷史古村在新的起點上將建設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