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溵淀

即大溵古淀。在今河北省雄安新區安新縣西北。《清一統志-保定府二》:大溵淀,“《通志》:大溵淀在安新縣西北五里。周四十里,即大渥淀”。清雍正四年(1726)疏渠泄水,營田數千頃,為膏腴之地。

位置

今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大王鎮境內

歷史記載

新安縣誌

大溵淀 大溵淀

大殷淀,在縣西北五里,即《水經》所謂“大渥淀”也。周回四十里,白溝河溢出,繇容城天溝、蘆草灣水匯而為淀。

北魏酈道元(公元 466或 472~527年)在《水經注》易水篇中記述, “易 水又東,渥水注之,其水上承二陂於容城縣南,謂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據有關 資料認為,大渥淀和小渥淀即大殷淀和殷家淀(清·乾隆《新安縣誌》 ) ,亦即今大王淀(大溵古淀)和小王淀,是白洋淀水域的兩個窪淀(《海河今昔紀要》 )。

清代:跌遭水患治理後大溵淀枯竭變耕地

到了清朝,水患時有發生。順治、康熙十分重視白洋淀的治理,修築了不少堤防和閘涵,《新安縣誌》記載。“堤偃蜿蜒,可數百里”。康熙治水似鯀,一次曾築堤120餘里,卻導致以後大水沒新安城(今安新縣),“跌遭水患”。

雍正三年(1725年)瀦龍河決口,白洋淀堤潰,怡賢親王允祥查勘之後向雍正呈報了《敬陳水利疏》。指出“畿內六十餘河之水會於西淀,經霸州之苑家口會同河,合子牙、永定二河之水匯為東淀,蓋群水之所瀦也”。提出“治直隸之水,必自淀始”的治理意見,並得以實施。

雍正吸取父親的前車之鑑,效法大禹,“既堵亦疏”,切斷北水來源,自此大溵淀(今大王淀)乾涸而變為耕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