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大源鎮地處萬年縣東部,北與樂平相鄰,東與弋陽相連, 屬於丘陵山區,是萬年縣的東大門,現轄8個村委會, 80個自然村,4588戶,總人口1951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07人;轄區面積8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798.79畝,林地面積10.2萬畝。鎮區現有面積1.05平方公里, 駐地人口3705人。交通條件十分便捷,距離縣城12公里,德昌公路萬弋段縱貫本鎮,連通206國道,有鐵路專線直聯皖贛鐵路。從本地出發,向東一個半小時能到上饒市,向北一個小時可到瓷都景德鎮市,向南四十分鐘可達到華東交通樞紐鷹潭市,向西二小時能到省城南昌市,從本縣樂安河碼頭下鄱陽湖入長江也十分便利。有線電視、通訊網路全面覆蓋,水電供應充足,資源豐富。
大源鎮面積:87.5k㎡ 人口:19515人 郵編:335513 代碼:361129104。轄江田、界福、大源、荷溪、南畈、石下、山背、嚴家等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槐家。
經濟發展
大源鎮緊緊圍繞“主攻工業興鎮、調整結構穩鎮、城鎮建設旺鎮、旅遊開發活鎮、招商引資強鎮”的發展思路,確定奮鬥目標,明確責任措施,最佳化軟硬環境,轉變幹部作風,狠抓工作落實,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國民經濟成長提速;開放型經濟強勢突破;工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礦石加工、竹木加工兩大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共有礦石、竹木加工企業30多家;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面貌日益靚麗;特色農業彰顯優勢,以生豬、肉羊、蕾竹、銀杏、水產養殖為主的五大產業已初具規模;旅遊經濟優勢明顯;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87.1萬元,增長16%;完成財政總收入300萬元,增長5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50.2萬元,增長38.7%;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67.6萬元,增長25%;實現工業增加值1078.8萬元,增長20%;招商引資實際進資6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增長9.6%,達到3511元。
2014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36家,全鎮完成總產值5.8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5249萬元,同比增長28%;公共預算財政4588萬元,同比增長50.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億元,旅遊開發不斷深入,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大源鎮始終重視農業發展。在上級對口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力發展雷竹產業,提高了雷竹筍的產量和質量,努力將雷竹筍做成優勢產業。大源鎮有雷竹種植戶600多戶,種植規模已達10000餘畝,人均增收超過600元;綠肥、油菜大面積種植,不僅為我鎮旅遊農業增添了景色,也使農民得到實惠,為我鎮有機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立白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得以大力發展。我鎮還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有地方特色旅遊產品,如雷竹筍、紅薯、羊肉、白茶、食用菌等農產品種養和加工,對各類特色農產品進行統一設計包裝,打響“大源鎮系列特色農產品”品牌,從而做大做強旅遊經濟。
資源特色
境內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光優美,歷史古蹟眾多。擁有豐富的礦產、竹木、旅遊三大資源,非金屬礦藏白雲石、石灰石儲量分別高達15億噸、3億噸以上,CaO、MgO含量分別達到55.3%和20.5%,品位居華東之首;林地面積10.2萬畝,森林達覆蓋率78.2%,林木蓄積量8.2萬立方米,年產毛竹50萬根;旅遊資源特色明顯,境內的“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有著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層堆積,是當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較之浙江河姆渡遺址栽培稻早5000多年,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移到12000-14000年前,揭開了人類稻作文化歷史嶄新的一頁。先後被評為95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八五”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三和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此外還有唐朝兵部尚書右僕射劉汾之女創建的大赦庵以及孝子牌坊、神農宮、荷溪古戲台、江田古村落等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