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更新計畫

大柵欄更新計畫

大柵欄更新計畫於2011年啟動,是在北京市文化歷史保護區政策的指導和西城區區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區域保護與復興的實施主體,創新實踐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基於微循環改造的舊城城市有機更新計畫;同時成立了一個開放的工作平台——大柵欄跨界中心(英文名:Dashilar Platform),作為政府與市場的對接平台,通過與城市規劃師、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商業家合作,探索並實踐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有機更新的新模式。

基本信息

大柵欄,這個離北京天安門最近、遺存遺蹟最豐富的歷史文化街區,正通過軟性生長的有機更新模式迎來蛻變。

在本地居民心中,曾經的楊梅竹斜街“街道破破爛爛,電線里出外進,私搭亂建嚴重”。直到4年前,這裡成為地區最早開始騰退改造的街巷,不同於一般商業改造,這裡採取原住民自願騰退的原則,目前1700多戶居民中,有600多戶選擇遷出,約1100戶留了下來。此後,通過和北京國際設計周的合作,大柵欄更新計畫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店主。如今,以楊梅竹斜街為主的幾條胡同里,已入駐藝術工作室、創意店鋪等20餘家不同業態的商家。

居民王秀仁感嘆,國際設計周到2016年已經6年了,它帶給了這條街新氣象,“我感覺設計的力量讓老街煥發了新生機。”

街區有機更新

賈蓉介紹,始於5年前的大柵欄更新計畫,意在探索歷史文化街區軟性生長的有機更新模式,並通過系列“大柵欄領航員”試點項目,實踐歷史老街區的活化與復興。“軟性生長首先不是大拆大建的模式,而是星星點點、節點開花的模式;其次不是一個剛性的規劃,它是有機更新,不管建築改造、業態打造,還是本地文化的復興、跟居民的合作,都是有機的、不斷自然生長的狀態,這是開放式街區很好的一種可持續的模式。”賈蓉說。

在北京設計周中,先後獲得數項國際大獎的2014領航員項目“內盒院”舉辦了空間分享,年底即將完成二期工程的2015領航員項目“謙虛旅社”則進行觀眾與雜院空間的隱蔽互動。而“2016大柵欄領航員計畫”不僅要探討院落、胡同、街區里公共空間的設計,還會思考其中的公共服務和商業配套設施應該怎么去做,目前已經徵集了一系列方案。

賈蓉說,2016年,大柵欄更新計畫還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楊梅竹新社群行動計畫”,“最重要是打造一個‘森林’,能夠讓鄰里之間形成很和諧的關係,大家在這個過程當中相互合作、有產出,這非常重要,人們以往在胡同、大雜院裡居住,必須忍受它破舊不堪,現在,新的共生關係讓人們有了歸屬感,提升了幸福感。開放式街區的自信,可能正是來自於此。”

“中國的城市發展到現階段,大家都在探討城市更新、文化復興和設計介入融合的時候,一個街區到底應該怎樣在實施中把這些內容落地,在實踐中使之發展,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賈蓉表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