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全書以宋代一批重要文臣的生平事跡為線索,勾畫出兩宋300多年的社會風貌,從趙普到王安石,從寇準到文天祥,他們為解決積貧積弱的憂患獻策獻力,為層出不窮的邊患痛心疾首,甚至投筆從戎,另一方面他們又為改革、和戰等聚訟爭執,捲入持續一個半世紀的黨爭,錯失無數次改革良機。縱觀兩宋歷史,君主把大批知識分子送上政治舞台,並未帶來民族的凝聚和國家的富強,卻產生了更多的爭吵、更弱的國勢,藉此巧妙回答了文臣受重用是興邦還是誤國的千古追問,這不但體現了作者對宋代文臣的激賞與惋惜,同時也為現代人的人生抉擇提供了諸多啟示。作者介紹
黃燕生,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國地方志協會學術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主要論著有《中國歷代方誌概述》《天祿琳琅——古代藏書與藏書樓》《古籍善本》。1992-1997年參加“中國通史陳列”修改,負責宋代部分內容設計,並出版《宋仁宗?宋英宗》、《文臣:興邦還是誤國》《文物中國史?宋元時代》(合作)。作品目錄
序一 1序二 6
第一章 宰相須用讀書人 1
興文與興邦畢竟是兩個概念,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僅僅靠道德的修煉和詞藻的堆砌,國家就能走向繁榮昌盛嗎?
別有用心的御宴 2
不凡的皇帝與不凡的謀士 7
儒生的貢獻 12
半部《論語》治天下 14
生疏的課程 20
“倒趙”風波 26
“興文”掩蓋下的篡位與篡政 32
最後的困惑 42
第二章 金錢換來的和平 53
從寇準經范仲淹到文天祥,數不清的朝臣為層出不窮而又無法根除的邊患痛心疾首,甚至投筆從戎。雖然他們隱約意識到“守內虛外”、“將從中御”與虛弱的固防存在某種聯繫,但他們卻無力改變由太祖、太宗制定的這一基本國策以及由此帶來的戰則必敗、敗則乞和這一循環上演的悲劇。
警報初起 54
非常之材 54
不情願的親征和實心眼兒的求和 58
祖宗的遺願 62
澶淵之盟 65
仁慈的防禦 71
不甘受辱和屢屢受屈 77
扶不起來的帝國正規軍 83
旋起的北風 88
第三章 爭吵不休的殿堂 95
宋代文臣並非黨爭的始作俑者,亦非黨禍的掘墓人。他們的貢獻只不過在於給政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內耗方式,而這種內耗,儒者既不能自我抑制,也不會由社會消化,它實在是集權制度下的必然產物。
君子黨 96
頭號小人 104
壞事的《慶曆聖德詩》 110
是非難辨 120
波瀾又起 124
相公一肚子不合時宜 136
你方唱罷我登台 142
永不謝幕的黨爭 145
第四章 昇平歌舞夢京華 155
一幅《清明上河圖》和一部《東京夢華錄》,讓後人對北宋汴梁之繁華富庶欣羨不已。但人們更該想像到的是那極度繁華的背後,衰朽之氣正四下蔓延,帝國君臣沉溺於自已構建的“宣和盛世”之中,驕奢淫逸成了時尚,橫徵暴斂成了美德,法製法規可以由制定者肆意踐踏。
第一都市 156
太師宅主人 164
“豐亨豫大” 171
改弦易轍的宣和時代 178
“打破筒,潑了菜” 183
巔峰上的跌落 186
刻在石碑上的“奉公”與吞進肚中的黃雀鮓 191
盛世已化昨日夢 198
第五章 國家不幸詩家幸 203
宋代孕育出許多詩人、詞人和文章家,這與其說是盛世現象,不如說是亂世之果。國家不幸詩家幸,朝廷的顛沛流離、官吏的似虎如狼、百姓的悽苦哀慟,都從詩人的筆下湧出。
驅不散的陰影 206
不平等的競爭 213
詩可以怨 221
二十餘萬虎狼散在人間 227
“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234
平均主義的輓歌 242
初版後記 254
再版後記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