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鄉[湖南衡陽市衡陽縣下轄鄉]

大安鄉[湖南衡陽市衡陽縣下轄鄉]

大安鄉俗稱“火安堂”,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西北部,蒸水河中游,距縣城30公里。總面積77.5平方公里,下轄大安、大河、雙坳、大壠、延壽、德隆、鄒崗、育塘、龍口、石雲、三成、仁山廟、曹山、馬源、杏子、大頭、渡頭、炭木嶺、渡灘、下車、芳園、楓坪、黃塘、三陽、青龍、橋安、貴華亭、木山壠、勞橋、坪子、水寺31個村39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37806人。境內資源豐富,交通便捷,2004年被湖南經視譽為“荸薺之鄉”。境內土地肥沃,水利便利,適宜農耕,主要農產品以稻穀為主

鄉鎮概況

大安鄉俗稱“火安堂”,位於衡陽縣西北部,蒸水河中游,距縣城30公里。總面積77.5平方公里,下轄大安、大河、雙坳、大壠、延壽、德隆、鄒崗、育塘、龍口、石雲、三成、仁山廟、曹山、馬源、杏子、大頭、渡頭、炭木嶺、渡灘、下車、芳園、楓坪、黃塘、三陽、青龍、橋安、貴華亭、木山壠、勞橋、坪子、水寺31個村39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37806人。境內資源豐富,交通便捷,2004年被湖南經視譽為“荸薺之鄉”。境內土地肥沃,水利便利,適宜農耕,主要農產品以稻穀為主。

大安鄉俗稱“火安堂”,位於衡陽縣西北部,總面積77.5平方公里,下轄31個村39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37806人。境內資源豐富,交通便捷,2004年被湖南經視譽為“荸薺之鄉”。

山水資源:有全縣第三高峰--鄒崗山,其中龍王廟於2002年重建,縣內外出名,燒香求佛者絡繹不絕。全鄉森林覆蓋率達50%左右。2004年在鄒崗山最高峰建有線電視發射塔一座。湘江支流蒸水河傍山而過,發源地在境內龍口村,水流落差較大,建有小型發電站一座。鄒崗山具有休閒、旅遊、投資開發潛力。

礦產資源:水寺產煤,蒸水河產沙。

交通面貌:省道210線和硬化主幹鄉道--水大公路橫貫全鄉。

傳統農產品:優質稻、小麥、棉花、玉米、紅薯、荸薺、無公害蔬菜。

傳統畜產品:豬、雞、狗、羊、鴨

傳統藥材產品:百合、茯苓、白朮、杜仲

傳統水果產品:官溪密柚、太空三號檳榔柑、密桔、甜棗、香西瓜。

鄉鎮企業:安昌公司,1995年興辦,主要產品是塑膠袋,年產值500萬元。

歷史沿革

該鄉原名“火安”,1965年,區鄉體制調整時,因筆誤將“火”寫成“大”,上級政府批覆為“大安”,自此沿用此名。1995年4月撤區並鄉前隸屬洪市區,撤併後由原水寺、大安兩鄉組成。

旅遊資源

鄒崗山為全縣第三高峰,山上的龍王廟於2002年重建,縣內外出名,燒香求佛者絡繹不絕。全鄉森林覆蓋率達50%左右。2004年在鄒崗山最高峰建有線電視發射塔一座。湘江支流蒸水河傍山而過,發源地在境內龍口村,水流落差較大,建有小型發電站一座。鄒崗山具有休閒、旅遊、投資開發潛力。

經濟發展

礦產資源:水寺產煤,蒸水河產沙。蒸水沿河兩岸蘊藏著大量的沙金資源,有較大開採價值。水寺嶺山脈,地下蘊藏煙煤,煤礦開採已有百餘年歷史。木山荸薺久享盛譽,據清同治《衡陽縣誌》記載,“粒大、肉厚、渣小、味甜,”色澤鋥亮,營養成分高,曾列為“貢品”,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鄒崗、延壽、大壠、橋安的茹粉,色白而粉純.質量好,產量高,暢銷兩廣及沿海各地,產品供不應求。

交通概況

交通面貌:省道210線和硬化主幹鄉道--水大公路橫貫全鄉。

特色物產

傳統農產品:優質稻、小麥、棉花、玉米、紅薯、荸薺、無公害蔬菜。

傳統畜產品:豬、雞、狗、羊、鴨

傳統藥材產品:百合、茯苓、白朮、杜仲

傳統水果產品:官溪蜜柚、太空三號檳榔柑、蜜橘、甜棗、香西瓜。

鄉鎮企業:安昌公司,1995年興辦,主要產品是塑膠袋,年產值500萬元。

社會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全鄉交通方便,1822省道穿境而過,鄉村公路縱橫交錯;郵電通訊發展迅速,程控電話併網開通,集鎮建設初具規模,商業網點遍布全鄉,商貿流通活躍,生意興隆;文教衛生事業發達,文化娛樂場所齊全。大安人民正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為發展大安經濟、建設新大安而努力。

建設小康社會

近幾年業,按照縣委提出的“興工強農、開放帶動”的戰略方針,大安黨委、政府立足於本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提出了“興企強鄉、修路富鄉、產調興鄉、商貿活鄉、安民穩鄉”的工作思路,認真做好“五篇文章”,取得了較好效果,促進全鄉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一是培植“龍頭”企業,做好“興企強鄉”文章,安昌公司通過加強管理和實施技改,呈現出產銷兩旺的好勢頭,實現年產值500萬元,通過出台一系列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先後引進了“三陽泰茶神茶酒食品飲料公司”、“三湘漂洗廠”、“水寺玻璃鋼廠”落戶境內。 二是建設“黃金通道”,做好“修路富鄉”文章。在未向民眾攤一分錢的前提下,先後籌措100多萬元,於2004年4月底全面完成了對鄉主幹道水大公路硬化工程,大大改善了全鄉交通落後狀況。 三是營造“綠色銀行”,做好“產調興鄉”文章。第一,最佳化產業布局,提升農業效益。全鄉形成了四大基地,即以省道210和水大公路沿線村連片的2萬畝優質稻基地;以下邊、方元等六個村連片的反季節蔬菜基地;以大河、雙坳等四個村連片的藥材生產基地;以勞橋、橋安等八個村連片的經濟作物基地。第二,發展傳統優勢,鞏固特色產業。全鄉穩定百合、荸薺、辣椒、黑山豆、香西瓜等傳統農業產業在6000畝以上。第三,實施退耕還林,開發荒山宜林。全鄉2003年以來共開發板栗、官溪密柚、檳榔柑等經濟林2000餘畝,墾復油茶林800餘畝,營造生態林2000餘畝,鄉黨委政府重點扶持了水寺村2000畝“第三代太空檳榔柑”水果示範基地,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大戶示範、典型帶動的產業格局。第四,大力發展莊園經濟,培植種養大戶。全鄉湧現出規模達20畝以上的種田大戶250餘戶。 四是搞活市場流通,做好“商貿活鄉”文章。通過鄉黨政府牽線搭橋,本地農發與外地市場老闆簽定了農副產品購銷契約,初步形成了“訂單式”農業發展雛形。 五是開展“四民”活動,做好“安民穩鄉”文章。通過在全鄉紮實開展“深入訪民情、傾情解民難、真誠幫民富、正風安民心”活動,及時處理矛盾糾紛,消除不穩定因素,全鄉上下出現了人心安定、社會穩定的好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