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士京堂等官候補

大學士京堂等官候補

官制名。清代京官,自大學士以下至京堂以上高官,其官缺屬於開列請旨補授之列,即由吏部將應升應補之員開列名單,由皇帝直接降旨任命,不必經過吏部銓選。此類官員如因事因病請假,或因尊親之喪回籍守制,或因過失降革等情而開缺者,事後或因假滿、病痊、服闋或因革職還職、降級還級可以起復而到京等候恢復職務時,也與一般官員的候補候選制度有所不同。

官制名。清代京官,自大學士以下至京堂以上高官,其官缺屬於開列請旨補授之列,即由吏部將應升應補之員開列名單,由皇帝直接降旨任命,不必經過吏部銓選。此類官員如因事因病請假,或因尊親之喪回籍守制,或因過失降革等情而開缺者,事後或因假滿、病痊、服闋或因革職還職、降級還級可以起復而到京等候恢復職務時,也與一般官員的候補候選制度有所不同。雍正十二年(1734) 定,大學士以下,侍郎、內閣學士以上到京候補,只需將咨文投送吏部,不必親赴吏部驗到,遇有缺出(即官職空缺),與其他應開列人員一同由吏部開列名單具題,得旨即用。三品京堂以下、鴻臚寺少卿以上,人文到吏部後(所謂 “文”,即地方官致吏部的咨文,證明其已事畢、假滿、病痊、服闋或按制度應起復等情而來京候補),遇各本項員缺,亦與開列人員通行開列。其內順天府府丞與奉天府府丞之缺,可以互相補授。以上候補官員在開列本章內,應該列名在其他應升官之前。乾隆七年(1742)議準,各項候補京堂,與其他應升人員一起,均按照投文到部的日期為先後,依次開列具題請旨。惟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因無人員編制定額限制,故在人文到吏部後,即可由吏部咨送翰林院復任。嘉慶十二年(1807) 又定,三品以下、鴻臚寺少卿以上各項京堂及翰詹等候補官員,凡系外官離任及病痊服闋來京者,均令取具同鄉京官印結,聲明是來京候補,隨文投部存案,遇各本項缺出,與其他開列人員一同開列。道光四年(1824) 議定, 奉旨以三品京堂補用人員,不補大三品,以三品之太常寺卿、光祿寺卿、太僕寺卿用。奉旨以四品京堂補用者,不補大四品,以小四品京堂用。如奉旨以三四品京堂補用人員,扣除大三品,其大四品之缺,仍準補用。道光九年奏準,三品以下、鴻臚寺少卿以上丁憂服滿人員,可補用本項對品之官職,不局限於專補本缺。同治十一年(1872)奏定,各項京堂及翰詹人員來京候補,均令取同鄉京官印結隨文投部,但如果曾經該衙門咨報本員到京有案,核其投文日期也在出缺之前者,雖無同鄉京官印結投部,亦準其開列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