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人文十四講

大學人文十四講

大學人文十四講,作者,徐方,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6-1-1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大學人文十四講大學人文十四講
人文教育是關於人何以為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既“成己”又“新民 ”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是實用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下最缺乏的教育。它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教育理想和“大學”的本質,它堅持以下的理念:既有知識和技能,又有人文關懷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和諧的人;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是和諧的社會。
“對內塑造自由精神,對外培養現代公民”是徐方老師開設大學人文課程的宗旨。對工具理性淹沒價值理性的現狀的憂慮,以及身為大學教師對於學生的愛與責任,使徐方老師在這門課程上傾注了無比的熱忱與激情。本書是徐方老師講課的講稿,讀者可以從中感受普世人文價值的魅力,思考朝向真善美的路徑。

作者簡介

徐方,女,籍貫天津,1952年8月出生於山西太原,1965年考入太原五中,隨即趕上“文革”,停課輟學,後曾插隊,做過工人等。1978年3月入山西大學歷史系學習,畢業分配至太原工業大學電力分校(現更名為山西大學工程學院),擔任專職教師達23年,現任山西大學工程學院社會科學部副教授,近年開設多門人文類選修課,曾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及散文若干篇。

目錄

序言
第一講 大學——精神成人的搖籃
一、我們為什麼“鬱悶”
二、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所”
三、“精神成人”之路
第二講 大學與大學精神
一、什麼是現代意義的大學
二、中國的現代大學
三、現代大學的理念
四、現代大學精神
五、大學的功能
第三講 讓人生活出意義來
一、認識自我、發現自我
二、人生意義與人生境界
三、“人間最高貴的事就是成為人”
第四講 青春和愛情在生命中閃光
一、青春——美麗、迷惘而又危險的季節
二、性愛——生命之美和青春之美的舞蹈
三、婚姻——不是僅僅有著美好風景的“圍城”
第五講 苦難與死亡——生命中必須承受之“重”
一、生命航程中的風暴——苦難
二、逆境打垮弱者,造就強者
三、死亡之思
第六講 誰是知識分子
一、“有知識的人”與知識分子
二、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
三、知識分子的姿態和風采
第七講 讓記憶喚醒歷史
一、記憶即歷史,記憶即生命
二、不能在苦難史前閉上眼睛
三、穿越遮蔽,捍衛記憶
第八講 要做公民,不做“臣民”
一、公民與臣民有何不同
二、大學是公民教育的重鎮
三、公民社會就是民主的社會
第九講 民主、憲政面面談
一、民主是一種制度
二、民主國家的幾個特點
三、憲政就是限制政府
四、中國的憲政道路
第十講 平等與公正——人類永恆的訴求
一、兩千年來最偉大的發現
二、起點和過程的平等和公正最重要
三、“作為公平的正義”——怎樣達到公正
第十一講 從《世界人權宣言》說起
一、人權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二、世紀的人權備忘錄
三、人權是自由、公正和世界和平的基礎
第十二講 只有一個地球
一、是人類對環境欠了債
二、令人憂心的中國生態
三、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和面臨的困局
四、保護環境是人類永久的“和平”
第十三講 讚美科學和理解科學是兩碼事
一、科學、技術和科學主義需要區分
二、科學需要學識,更需要良知
三、技術世界與人的精神世界
第十四講 迎接全球化走近世界公民
一、全球化——一艘不得不乘的航船
二、我們應該怎樣愛國
三、建立全球意識,遵行普世價值
後記
參考文獻

書摘

書摘
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書是知識的海洋……我們可以隨手採擷無數關於書對於每個人成長有著重要意義的名言警句,但是好書,甚至影響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進程的經典著作,在今天的我們——被社會大眾稱作“讀書人”的大學生這裡卻變得有點陌生與“不吃香”了。2004年世界讀書日的當天,有記者進行隨機調查,問及的幾十人中(而且是在北京市的學校里和書市上)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走向閱讀社會”為口號,以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兩位大作家辭世的4月23日所設定的世界讀書日,這個在各國影響很大的,旨在促進全民閱讀,“使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的節日,在中國幾乎無人知曉。2005年的4月23日,一所百年老校發出了鼓勵老師和學生開展讀書活動的倡議,聽了覺得是個好事,但名牌大學都需要鼓勵教師和學生多讀書,實在覺得有點不對味。“博覽群書”的提法,顯然不是指某一學科的專業書,而是具有普世意義的好書、名著,是優質的“精神食糧”。2004年,我國有一個國民的讀書情況的調查,結論是有讀書習慣的人只占5.7%。讀書習慣,是指把讀書作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把讀書作為獲取信息、充實大腦、滿足精神需求、提高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的最重要的方式。有讀書習慣的人,是真正把書作為“精神食糧”來攝取的人,是就如周國平講的“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的那部分人。而且,這個“食糧”必須是真有營養的,不包括“印刷垃圾”,不包括那些只是外表像書,沒有絲毫精神內涵的“書”。“開卷有益”這句話,古時可能有道理,現今則未必,因為現在“印刷垃圾”實在太多了,有些所謂的書,不僅沒有任何精神“營養”,沒有任何藝術價值,而且謬誤百出,誤導青年,或者傳達一種陳舊甚至腐朽的價值觀,純粹是“廢品”,甚至是“毒品”。所以我們說:讀好書。
什麼是真正的好書?就是那些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文明進程,表現了人類精神的某些永恆的內涵,對人類精神歷程和自身生命意義有真知灼見的“永恆的書”。讀了這些書,你就可能與不讀書或不讀好書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
“哈佛核心課程”其實就是哈佛大學為學生開的涵蓋各個學科的旨在拓寬學生視野,也為針對“後現代”大學在培養公民的人文教育上的欠缺而開設的課程,通識類課程學分要占全部學分的1/3,每個學生要跨學科學習10門課程,其中閱讀經典名著也占有一席之地。雖然這不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