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2008年5月12日下午兩點,銀杏 (倪萍飾)和石大川 (劉佩琦飾)正在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隨著工作人員舉著印戳的手落下,天崩地裂,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爆發。兩年後,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祭奠活動在汶川舉行。映秀中學廢墟,在地震中失去兒子的銀杏在廢墟上向遊客介紹汶川大地震紀念光碟,家中失去18口人的“水婆婆”在廢墟上兜售草鞋,在地震中失去未婚夫的櫻桃在向遊人售賣櫻桃,汶川大地震災後,以她們為代表的受災民眾,仍守候在原地,用她們的方式陪伴著逝去的親人。銀杏一直未能走出失去兒子“石頭”的痛苦中,整日飲酒,並不願搬出被地震破壞的危房,只因那裡有兒子的回憶。石大川自地震後外出打工,也回到家鄉,決定重新面對地震傷痛,並極力希望得到銀杏的原諒,讓其搬出危房。地震後,櫻桃也認識到自己對不起死去的未婚夫,要和石大川說清楚關係。同時,當地建築工人二牤也大膽追求櫻桃,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銀杏為了從失去兒子的痛苦中走出來,決定冒著高齡產婦的危險再生一胎,這個決定讓石大川又喜又驚。在二牤的兒子山娃子 (林浩飾)的幫助下,櫻桃終於答應了二牤,兩人決定重組家庭,並在大家的祝福中,舉辦了婚禮。銀杏和石大川也如願懷上了孩子,這時,水婆婆為了讓自己的孫子奶娃子能得到更好的撫養,竟讓來汶川領養地震孤兒的外國領養團帶走了孩子,繼而後悔得昏了過去。銀杏和石大川焦急萬分,決定追回孩子,他們四處打聽,最終在機場終於遇到即將登機的外國領養團,在一番感人的勸說下,領養奶娃子的外賓決定放棄收養,讓奶娃子留在家鄉。2011年5月12日,地震三周年祭奠,通往汶川的道路同樣被趕來祭奠的人們堵得水泄不通,這時,銀杏的孩子卻要出生了。最終,銀杏在萬人大接力,吊車的幫助下,終於順利抵達醫院。隨著一聲清脆的嬰兒啼哭,汶川大地震後第 個新生嬰兒出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倪萍 | 銀杏 | |
劉佩琦 | 石大川 | |
蔣勤勤 | 櫻桃 | |
林浩 | 山娃子 | |
常戎 | 二牤 | |
吳軍 | 梅鄉長 | |
高國榮 | 水婆婆 |
職員表
製作人 | 許文廣 |
導演 | 楊亞洲 |
副導演(助理) | 楊博 |
編劇 | 武志剛、鍾英奎、張勇 |
攝影 | 王凍 |
剪輯 | 魏東 |
美術設計 | 石人 |
燈光 | 姚卓璽 |
錄音 | 楊亞軍、劉濤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該片為了如實再現影片場景,拍攝地幾乎所有的電力設施都被破壞了,電線沒有了,但是電線桿都還在。拍電影是一刻也離不開電的,人們從影片中看到的自然光,其實也是拍攝現場燈光的作用。
•該片全部是實景拍攝,就連道具都是來自於廢墟下。而為了表現真實,楊亞洲讓倪萍鑽進廢墟表演。片中主要演員的對白都採用四川話,劇組因此為演員們配了四川話老師。
•該片沒有使用超過一分鐘的特技,劇組曾遭遇過土石流、山體滑坡等驚險情況。
•該片原定於2010年8月16日在都江堰市舉行開機儀式,卻因為“8·14”汶川特大土石流而被迫延期。正在汶川置景的美術組被土石流堵在了映秀鎮,到深夜才出來。
•導演讓二十幾位失去孩子的父母,抱著孩子們的遺像來參與拍攝,大聲地呼喊著他們死去親人的名字。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具體獎項 | 獲得者 | 獲獎/提名 |
2011年 | 第28屆 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女配角 | 蔣勤勤 | 提名 |
2011年 | 第7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 | 最佳女演員 | 倪萍 | 獲獎 |
最佳導演 | 楊亞洲 | |||
2012年 | 第11屆長春電影節“金鹿獎” | 最佳女主角 | 倪萍 | |
最佳導演 | 楊亞洲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蔣勤勤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長春電影製片廠(中國) | 長春電影製片廠(中國) |
科創控股集團(中國) |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中國) |
興化市創星文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中國) | 四川太平洋電影院線有限公司 |
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 |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中國) |
上映信息
上映時間 | 上映地區 |
2011年5月6日 | 中國 |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大太陽》展現的是如何為死去的人活著。影片沒有災難片那種慣有的視覺衝擊,而是更加深入地去探索人們面對災難,以及在災難過後的人的心理變化,關注人類緣於災難而帶來自省與成長的力量。 (網易新聞評)
影片用愛的國際化視角展現了中國人在災難面前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中國的主鏇律影片同樣有國際化的視角和打動人的魅力。 (蒙特婁電影節主席評)
《大太陽》以四川地震災後重建為背景,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農村母親形象,體現出了四川人民樂觀積極、堅忍不拔的人性光輝和堅強樸實的精神世界,通過災區人民心路重建的歷程,展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千百年來歷經各種艱難險阻,依然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中國廣播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