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埂村[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珠街鄉湧泉村大埂村]

大埂村[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珠街鄉湧泉村大埂村]

大埂村隸屬於珠街鄉湧泉村委會,屬於 半山區。

村情概況

位於珠街鄉南邊,距離湧泉村委會0.3 公里,距離珠街鄉1.1公里。國土面積1280畝,海拔1861米,年平均氣溫13.2 ℃,年降水量935.8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蠶豆等農作物。有耕地373畝,其中人均耕地0.59畝;有林地392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80戶,有鄉村人口667人,其中農業人口647人,勞動力40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8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33.4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99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和勞務產業收入為主。

人文古蹟

吳氏宗祠

大埂村[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珠街鄉湧泉村大埂村] 大埂村[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珠街鄉湧泉村大埂村]

眼前的宗祠,系一百多年前重建。清康熙年間,吳慶雲攜妻帶兒從安徽歙南溪北(今安徽歙縣),經開化馬金入境。見此處後有靠山、邊有泉水、前有溪流,遂定居於此。後建宗祠,一日焚香拜祖引燃宗祠邊古樹,進而焚毀宗祠。道光年間,全族集資再建宗祠,保留至今。

宗祠有三門:中正門、左入孝、右出悌,反映出吳氏先人禮儀教育:在家孝順父母,出外敬愛兄長。依宗祠建有“毓秀學校”。能進入毓秀學校學習,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

吳氏宗祠是高規格建造的,規模宏大的建築、精美的雕刻即為證。占地3畝,長150尺,寬55尺,三大進。左右大走廊,進門見戲台,中天井,天井前有四根圓石柱擎起的近百平方米的倒掛蓮花寶座。四石柱上牛腿有壽星賜福、童子拜觀音和南極仙翁等精雕細刻的圖案。

大埂遺址

當年,縣政府還立了一塊‘新石器遺址’石碑。大埂遺址位於輝埠鎮大埂村溪頭寺一帶,曾發現的石器有石錛、石鏃、石矛、網墜等,多用青石磨製而成。紅陶、灰陶、夾砂陶等殘片有回紋、米字紋、方格紋等,為我縣發現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86年8月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是記錄在浙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歷史街區古鎮村類登記表》上的一段話。

回龍橋

大埂村先人在此次修築石橋,曰回龍橋。橋不長,五六米的樣子。六七十厘米寬的石橋面與巨大的橋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橋面、橋墩皆為巨石所築。橋墩如船,船頭朝上,水流被一分為二。如此設計保證了石橋幾百年來健康存在。

橋邊有回龍庵。橋依舊在,回龍庵卻只留一堵牆,牆後一新居。不見回龍庵,惟余遐想。遺址、古橋、老樹、新居,時空在此凝聚,別是一番景致在眼前。

毓秀塘

吳氏先人在此山川秀美之地,寄翼“毓秀塘”帶來靈氣。毓秀塘原僅為一泉,後掘為塘,光緒年間一塘改四塘,保留至今。光緒年間建塘時曾立有一石碑,記錄著修塘歷史及四塘的功能劃分。後來,石碑被毀,留下半截在原址。細看餘下的青石碑,上面字跡清晰可辨。碑雖毀,規矩還在。

古民居

大埂村現存清末建築4幢,民國時期建築9幢。古民居何以這么多?離不開大埂村先輩的辛苦付出,他們靠山吃山——燒制石灰販賣。而徽派建築風格,源於他們的先輩是從安徽遷居至此一直保留下來的。

宗祠前一對六邊形石柱。石柱高約70厘米、寬約40厘米,中有直徑約15厘米、深約20厘米的圓洞,石柱四周還刻有長方形線條作為裝飾,下有一略大的六邊形底座。走進古宅,再次見到相同樣式的一對石柱。這是什麼?請教吳士益之後,才得知這是旗桿石,只有考取“拔貢”功名之後才配擁有旗桿石。

大埂村各古民居亦有各自特點。在一間古居,記者就被門口地上的一幅圖案所吸引。該圖長約3米,寬約1米,繪有雙羊四鶴。中間兩羊,兩頭相向低頭吃草。兩旁各兩隻仙鶴,一隻在上方飛翔卻回頭視下方,一隻伸頸視前方,顯得情意濃濃。國人喜羊,將其視為吉祥、富裕的象徵,而羊羔跪乳更被視為孝道。將這幅圖置於進門就看到地方,不就是寓意家庭幸福、美滿、富裕,又時刻提醒人們要時刻牢記孝道。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3畝(其中:田299畝,地74畝),人均耕地0.59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蠶豆等等作物;擁有林地39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6畝,主要種植梨.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5畝,其中養殖面積42.2畝;草地14畝;荒山荒地122畝,其他面積324畝。有砂石料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等五通工程,有路燈。全村有176戶通自來水。有176戶通電,有17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6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 100%和93.75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1戶(分別占總數的 60.8 %和57.39 %)。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水泥路面;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2輛,拖拉機 5輛,機車49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99畝,有效灌溉率為80.1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9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7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3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33.4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6.1萬元,占總收入的8.1%;畜牧業收入16.7萬元,占總收入的 1.1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80頭,雞1050隻);漁業收入5.9萬元,占總收入的 0.4%;;第二、三產業收入1197.53萬元,占總收入的 83.6%;工資性收入97.18萬元,占總收入的 6.8 %。農民人均純收入1899元,農民收入以農業和勞務產業收入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7.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7人(占勞動力的33.49%),在省內務工206人,到省外務工11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80戶,共有鄉村人口667人,其中男性325人,女性342人。其中農業人口647人,勞動力40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662人,壯族4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4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6.7%;享受低保2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6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3戶,占農戶總數的13.1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