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出兵
17世紀後期,法國因在權力轉移戰爭與法荷戰爭獲勝而使其進入更大的軍事擴張軌道,其海陸兩軍的軍力冠絕歐洲,因此路易十四決定繼續對外進行征服以完成其稱霸歐洲的夢想。此時法國的強鄰神聖羅馬帝國正在與土耳其作戰,路易十四決定藉此時機,在德意志擴張其影響力。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察覺到路易十四的意圖,於是在1686年7月9日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希望能阻止路易十四在德意志地區擴張。可是路易十四卻在1687年8月,乘神聖羅馬帝國剛在東面戰勝鄂圖曼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機,開始執行進侵神聖羅馬帝國的速戰計畫。1688年10月,法軍攻佔帕拉蒂納特,並於次年徹底毀滅這個地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得在東方以部份兵力牽制著鄂圖曼土耳其,並分兵西線對付法國。
締結同盟
歐洲各國對路易十四的舉動感到大為震驚,深怕法國下一個目標會是自己,因此很快便站對哈布斯堡王室的一方。1689年5月12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荷蘭締結了維也納條約,其宣明共同對抗法國擴張,並以恢復歐洲舊秩序為目的,在其後一年半的時間裡,英國、西班牙、與德意志三個諸侯國 - 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相繼加入,結果組成了反法大同盟。
歐洲戰事
因為大同盟的結成,法國速戰取勝的計畫遇到阻礙,並且被迫在事前無作持久作戰準備的情況下打了一場長達9年的大型戰爭。在歐洲大陸,這場戰爭以持久戰為主,並且以圍攻較多,而重要戰役則較少,雙方亦未曾進行過決定戰事局勢的大決戰。陸戰主要戰場在低地國家如荷蘭,次要戰場則在義大利和西班牙。1695年1月,路易十四最重要的將軍之一,在法荷戰爭與這場大同盟戰爭里戰功彪炳的盧森堡公爵去世,使法國開始保不住陸戰微弱的優勢,但同時所有參戰國都因這場持久戰而使其自身的經濟負擔加重,因此戰事趨向議和。
海外戰事
“如欲得知更詳細的資訊,請參看威廉王之戰。”
在歐洲大陸戰場上雙方僵持著的同時,美洲大陸的戰爭亦打響了,這通常被分開稱為威廉王之戰。英軍攻佔了法國的羅亞爾港,但卻攻不陷魁北克;而弗隆特納克伯爵統率的法軍,則在紐約州斯克奈塔第與新英格蘭地區打敗英軍,但也攻不陷英國的波士頓。而在海戰上,英國海軍則戰勝了法國海軍。
和議
因為交戰雙方都沒預期戰爭會持續這么久,因此均欲停戰,所以當1695年路易十四開始單獨與奧格斯堡聯盟的成員之一,薩伏依展開祕密的和平談判時,大同盟各成員國立即回響。1696年夏天,法國與薩伏依單獨簽訂了杜林條約。在1697年秋天,法國與大同盟各國簽訂賴斯韋克條約,大同盟戰爭正式結束。
戰後發展
雖然雙方暫時休戰,但法國與英國及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積怨並沒因此而化解,結果四年後雙方又爆發了另一場大戰,亦即是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第四場重要戰爭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