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妃嬪稱號
皇后及諸妃之下,與貴儀、淑儀等並列,略當於前代的九嬪。
二、唐禮部尚書別稱
見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四、第十五條“官稱別名”。
三、太極
指形成天地萬物的混沌之氣。
四、儀范
大法
五、鎮名“大儀”
史料中的大儀
大儀,古稱靈宣鎮,南宋韓世忠在大儀抗擊金兵大捷後,舉行盛大慶功儀式,故名為大儀。
宋史記載,公元1134年(南宋紹興四年)九月,金兵將領完顏兀朮率四十萬金兵欲攻打滁州和承州(現高郵),再會師揚州渡江攻打臨安(杭州),滅南宋。南宋朝廷一面派使臣北上求和,一面派名將韓世忠駐防鎮江,以抗擊金軍南渡。韓世忠抵達鎮江後,並未駐防,而是北渡至揚州,在揚州西北郊(今大儀)包圍南下的金軍先頭騎兵,大敗金軍,同時會同岳飛部將在天長、承州給金軍以迎頭痛擊,金軍潰不成軍,慘敗後殘部北撤,南下滅宋計畫受挫。
大儀之戰,雖然規模較小,但意義非同一般。為韓世忠戎馬生涯中兩大戰役之一(另一戰役為黃天盪之戰),也是南宋軍隊第一次主動出擊獲得的伏擊戰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士氣,被譽為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後人評之為中興武功第一。宋高宗為褒獎韓世忠軍兵,在大儀舉行盛大慶功儀式,大儀地名由此得來。大儀之戰,雙飛投入兵力至少兩萬以上,金軍大部被殲,餘部倉皇北逃,南宋軍隊取得顯著戰績,因此大儀之戰在南宋抗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當代史學家認為,此役可以與1939年9月平型關大捷比肩,韓世忠一戰成名,打破了金軍(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囿於史料記載簡略,史學界研究甚少。
大儀境內古蹟較多,由於屢遭兵燹,早已湮沒,如青墩、殷墩古文化遺址,屬西周時代,距今三千多年,都無從考證,東林寺、三義閣、鳳止嶺、韓公祠、螢苑等古蹟實已難尋。(《大儀文化》一書中有記載,此處不再贅述。)
比較有意思的是,金庸先生在其封筆之作《鹿鼎記》第二回中提及大儀,韋小寶護送江洋大盜茅十八至大儀得勝山,原文為“得勝山在揚州城西北三十里的大儀鄉,南宋紹興年間,韓世忠曾在此處大破金兵,因此山名‘得勝'。”得勝山在大儀何處,現今也無從考證,據傳是韓世忠取得大儀大捷後南返的小山頭,但大儀境內確實高崗較多(從揚州一路向西北,確有甘泉山,得勝山是否就是甘泉山,有待考證),時過境遷,地名被淡忘也有可能。《鹿鼎記》中還提及得勝山上有“異娼廟”,為韓世忠紅粉知己梁紅玉之廟,又稱英烈夫人廟,揚州青樓女子多去祭拜,故香火較為旺盛,現今此廟也不復存在。
還有,《隋書》記載,隋煬帝曾在洛陽命人們捕捉螢火蟲,在景華宮專設徵收點,竟然收來了好幾斛(隋時十斗為一斛)。楊廣晚上出遊,幾十斗的螢火蟲一起放飛,“光遍岩谷”,其壯觀可想而知。隋煬帝三下揚州,巡遊至江都時,也做過同樣的事情。
《維揚志》載,隋陽帝曾下令在江都縣大儀鄉建專門徵收螢火蟲的“螢苑”。“螢苑”在什麼地方,無從考證了,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七律《隋宮》對此事感慨萬千: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於今腐草無螢火”,是不是因為楊廣當初的窮極捕捉,弄得螢火蟲也絕了種?“終古垂楊有暮鴉”,要不是隋陽帝早已成鬼,暮鴉哪敢在錦帆蔽空的運河邊上的垂楊上歇息?
古鎮大儀
巧合的是,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為朱德元帥故里、張思德家鄉,儀隴縣也有一古鎮,同名大儀,境內大儀山挺拔俊秀、鬱鬱蔥蔥,其“大儀疊翠”為儀隴地方旅遊名勝。 說大儀,不得不說大儀的牛市。牛市和當時的陸陳行(糧食行)、雜貨行、國藥店(中藥店)、布行一樣都屬於專業交易市場,其中數牛市最負盛名。
大儀地處丘陵地區,農耕時代,牛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力,有“一頭牛,半勞力”之說。大儀與牛極具淵源,清光緒年間,大儀牛市與徐州、丹陽並稱江蘇三大牛市,鼎盛時期(民國初年~抗日戰爭),每集上市菜牛、耕牛逾萬頭,成交率達70%左右,最高交易量超萬頭。交易的牛多,牛行(舊稱牙行)也日漸增多,全鎮有百餘家以此為生,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曹安山、曹安有兄弟所經營的曹記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