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教?
夜摩神 Yama 是吠陀時代的古神之一,是日神 Vivasvat 與女神 Saranyu 間所生之子。據拜火教經典 Zend Avesta 所記,人類始祖 Vivanhvant,獻蘇摩酒與神,並向其祈求,而得一子耶摩(Yima)。據婆羅門教說,耶摩神與蒼空司法神婆樓那 Varuna,火神阿耆尼 Agni 以及 Brhaspati 三神有親密關係,而阿耆尼即被稱為耶摩的好友。
夜摩神的住居在天上最高處,有音樂伴奏的樂園,人死後靈魂去到那裹與夜摩神及婆樓那神會面。夜摩祌有名叫 Sarameya 的兩隻狗使者,它們有四隻眼睛,體呈褐色有斑點,不斷地在人間界巡邏徘徊,用嗅覺尋找死人,把他們帶到天上。
夜摩神的信仰以後逐漸開始轉變,起先從天界轉到下界,名叫 Yama-pura,變成了一位專司死者生前行為,予以篔罰的神明。以後再進而變成了死神與死者的王。死神名叫 Lokantakrt, lokanta-yama,率領眾多的使者 mretyu, Yama-duta,奪人生命。死者的王,名叫 Preta-raja 住於南方的地下,統管父祖的世界 Pits-loka。到了最後,在印度教中,夜摩神成為專門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靈魂的最可怕的神祇了。印度教的神明,常會改變其性質,有時升高,有時降低,據說,阿耆尼火神以後也因與天神之妻犯奸淫而淪落了。宗教學家米勒博士(Max Muller)稱這種性質的宗教為「交換神教」(Kathenotheism)。
引入佛教?
佛教在印度興起後,採用了許多印度教的原有信仰,夜摩神信仰也被佛教吸取,成為佛教信仰之一。但佛教即有兩種用法:(1)仍舊承認他是六欲天中第三位的夜摩天神(Yama);(2)以夜摩天神作為閻羅王。以他為陰間的統治者,審判人生前的行為。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一百七十二:「施設論說,如今鬼世界王名琰魔,如是劫初時有鬼世界王名秕多,是故在彼生彼諸有情類皆名閉戾多,即是秕多界中所有義」。又「初生地獄有情,往琰魔王所者是有情數」。另「立世阿毗曇論」第六亦說明,為何鬼道稱為閉多:因閻摩羅王名叫閉多,因此,凡生往該處者都與王同類稱為閉多。按秕多或閉多(Pita),乃「父祖」之意,閉戾多(Preta),則為生於父祖世界之意。因此,我們看出,佛經中秕多或閉戾多的思想,顯然源自印度教夜摩為死者的王的信仰(Preta-raja, Pita-lo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