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機制
多藥耐藥性(MDR)系指同時對多種常用抗微生物藥物發生的耐藥性,主要機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變,其次是外膜滲透性的改變和產生超廣譜酶。最多見的有革蘭陽性菌的多藥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DR-MRSA)和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及肺炎鏈球菌,革蘭陰性菌如腸桿菌科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以及常在重症監護室(ICU)中出現的非發酵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幾乎對複方新諾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藥物耐藥。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機制可有多種,最重要機制為滅活酶如β-內醯胺酶、氨基糖苷鈍化酶等的產生,其次為靶位改變如青黴素結合蛋白改變等,其他尚有胞膜通透性改變,藥物不易進入;細菌泵出系統增多、增強,可排出已進入細菌內的藥物;以及胞膜主動轉運減少、建立新代謝途徑、增加拮抗藥物等,兩種以上的機制常可同時啟動。
臨床表現
1.腸桿菌科感染
(1)常見菌種: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見,其次為大腸埃希菌等。
(2)感染危險因素:包括患者原發病情危重、以往抗菌藥物的使用、入住重症監護室、實質臟器或血液移植、外科手術及導管、引流管留置等。多藥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可較長時間寄殖於腸道(達數月),導致耐藥細菌在院內傳播,有部分攜帶菌可造成臨床感染。
(3)常見感染類型: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
2. 不動桿菌感染
(1)常見菌種:鮑曼不動桿菌。
(2)感染危險因素:包括全身麻醉、入住重症監護室及前期多種抗菌藥物的使用等。
(3)常見感染類型:多藥耐藥不動桿菌感染最常見於醫院獲得性肺炎,主要見於重症監護室機械通氣患者。鮑曼不動桿菌血流感染常繼發於肺、腹腔感染,以及導管留置感染等。血培養鮑曼不動桿菌陽性時應及時尋找原發感染灶及可能的遷徙病灶。鮑曼不動桿菌皮膚軟組織感染多發生於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有手術史或外傷史等患者。
3. 銅綠假單胞菌感染
(1)感染危險因素:包括皮膚黏膜屏障破壞、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結構性肺病、長期住院治療尤其是長期在重症監護室、長期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喹諾酮類藥物等。
(2)常見感染類型: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傷口感染、血流感染、導管相關感染等。
4.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感染
(1)感染危險因素:包括機會致病菌感染、長期入住重症監護室、機械輔助通氣時間>7d、氣管切開以及廣譜抗生素的使用(如碳青黴烯類、廣譜頭孢菌素類和氟喹諾酮類等)等。嚴重的基礎疾病亦被認為是多藥耐藥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危險因素之一。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碳青黴烯類固有耐藥,且使用該類藥物可促進細菌生長加重感染。
(2)常見感染類型:肺部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中樞感染、皮膚黏膜感染等。
5.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1)感染危險因素:包括抗生素暴露、侵襲性操作(如氣道開放及植入導管等)、住院時間長、多次住院、有基礎疾病、伴有傷口、年齡>65歲等。
(2)常見感染類型:肺部感染、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內膜炎、外科傷口感染、骨關節感染、中樞感染、皮膚黏膜感染、蜂窩織炎、尿路感染等。
預防
1.嚴格管理多藥耐藥細菌感染患者(及帶菌者),辟專室、專區進行隔離。
2.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醫護人員對多藥耐藥細菌感染者進行醫療護理,發現為帶菌者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3.檢查每一位患者前必須用消毒液洗淨雙手,並按需要更換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每日嚴格進行病室的環境消毒。
5.高度重視抗菌藥物臨床套用管理工作,嚴格落實抗菌藥物臨床套用管理有關要求,加強抗菌藥物臨床套用管理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及抗菌藥物臨床套用和細菌耐藥監測與評價,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針對抗菌藥物臨床套用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加強重點環節管理,加強督導檢查和結果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