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來源
[一]文字並非產生於商朝後期就目前的情況看,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有,唐蘭在[中國文字
![](/img/8/4ee/nBnauM3X2IjMzQ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古本竹書紀年》,《世本》,《史記》對夏商兩代的世系,年數,和史事,都有過詳細的記載;春秋時銅器銘次辭積載禹的功績,孔子稱述堯,舜,禹;許多虞夏的文化,在春秋以後還保存著;這種種都可證明夏代已經是有史時期。同樣,我們可以說夏時代,文字一定已很發展。唐蘭分析
’唐蘭在這裡分析的很透徹,很中肯,夏朝有十四代十七王的世系傳下來,本身就說明夏朝已有完備的成體系的成熟的文字,夏朝已經進入了文明的時代。
而以郭沫若、徐中舒等人則持不同意見,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說:‘夏代論理只能在新石器時代,當時連文字的有無都還是疑問。
![](/img/f/8a9/nBnauM3X1EDMxU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文字濫觴於大汶口文化,後來為殷商所繼承,由巫卜這個集團的人,世代相續,沿襲使用,在使用中才逐漸發展起來。由於殷王每事都要一再占卜,無日不卜,無事不占,每次占卜都要把卜兆和所卜之
![](/img/3/7d6/nBnauM3X4MDNwY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文字就是在這一班巫人手中,日趨純熟,以至完備。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已備六書條例,這是武丁以後二百七十餘年的卜辭。這已是殷代晚期,文字到這個時期才能達到成熟階段。
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沒有文字出現,也是夏代沒有文字的默證。”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一書中又強調了一次:‘我們根據周初的記載“唯殷先人有冊有典”[周
書。多士],可以知道夏代先人無冊無典。典冊就是記錄,夏代既無記錄,則夏民族是否已經發明文字,還是一個問題。
’ 我是贊成唐蘭的觀點的,夏朝已有文字,而且是成體系的成熟的文字。我不同意那種認為文字到商朝後期武丁時代才發展成熟、套用。
![](/img/b/718/nBnauM3X3YTM1Y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我認為這兩種觀點並沒有本質區別,倉頡造字也好,整理文字也好,推廣文字
![](/img/8/a78/nBnauM3XyAjM4Y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因為這樣說總有點彆拗,沒有時代感,還未照顧到傳統提法。說倉頡造字會讓人馬上想到,中國文字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就已經產生了,換句話說,中國在五千年前,就已進入了文明社會,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並非妄說。[二]卜辭不只商朝遷殷以後才興盛
祭祀占卜,作為一個民族宗教的主要內容,在先民的生活中,很早就有了,並占有相當重要位置。
《周易·繫辭下傳》“古者庖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史記·太史公自序》“伏犧(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遠在八千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就發現了先民用於占卜用的龜殼和石子,還有刻在龜甲上的文字元號。
在六千年至五千年的紅山文化中,1981年,牛河梁遺址被發現,隨著積石冢、女神廟、大型祭壇等的發掘,。祭壇、女神廟、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築、特點鮮明的積石冢群以及成組出土的玉質禮器,在赤峰市西郊海拔1083米的岱王山頂發現一處面積為1.5平方公里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祭祀遺
![](/img/b/637/nBnauM3XwcTN0c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天水境內,人們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卜骨。天水考古發掘出的傅家門遺址,據測定距今5600-6000年左右,其所發掘出的罕見祭祀坑內,出土了六件珍貴的卜骨,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卜骨。祭祀往往與占卜活動同時進行,先民只要舉行祭祀活動,也要同時搞占卜,以測吉凶禍福。到了虞夏時代
祭祀與占卜活動已被記錄在象牙和龜甲上了。這種文化與宗教現象,在[禹王碑]上,已有明確記載:‘勞余神禋,鬯曼吉徙。’說的是平時治水之餘以煙祭祀神靈,用芬芳的美酒以享神,通過占卜,神靈昭示;遷徙大吉。下面讓我們看一看夏代人的占卜方式及內容情況。
占卜詞
[一]有祟 若稱愨貞 天師去 鵲木
寢封寢小 旨兄有祟有室 伯令
有亡人 賜木方 陽豸 賜祟
五木卜 若稱愨貞 陽豸 賜木叔 史乃
![](/img/e/ef5/nBnauM3XyEjM5c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其徨 天子顯 易錄 鵲史[二]
祟人 稱若 木日帛
帝旦 木仁文 有六十鹿
唯燕簋 三與子 有女祖人
大貞 無今有豸 仁木
日帛卜 三與人 簋燕阜
吉作文 鵲木 女其人
祟 若仁稱愨貞 令方仁下上佑 祖令兄阜
災三女祖 兒卜 燕作三日子 七四吉貞
有亡 凍作三子兀 有又春兄帝 日
帛卜簋
公作受筆七於 吉候谷土上 唯舟上七七
鹿 鹿長
從以上三版來看,都是古人所稱的尺二神龜,在商周時期,都很少見,被世人視為寶龜。可以說,夏朝王室
![夏朝甲骨文_______夏朝文字](/img/a/52c/nBnauM3XyAzMyg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img/e/c93/nBnauM3XyEDM3gTNxkzM2YjNxMTMxIjMyMDMwADMwAjM2EzL5M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周禮。春官]說:‘凡卜巫,既事,則系帛以比其命,歲終則計之,其占之中否。’系帛,是指將龜卜之頌詞,書寫在帛上,或書寫在竹簡上,然後用帛把龜甲與竹簡系在一起,以備到年終時,審看是否應驗,這種系帛的占卜方法,是夏朝的占卜方法,到周朝時,又被姬姒一家的周人恢復。
五木卜是指夏朝王室為祭祀天地神靈,降災避邪而進行的占卜活動。‘五’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五行也,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從二,象天地,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
[周禮。春官]載:‘凡卜巫,君占體,大夫占龜,只占墨,卜人占 圻。’體為兆象,君主以五兆言之。木為木星,又稱歲星,古有五星配五行之說,夏朝王室往往以五行[即卜有五兆]來解釋人間的吉凶禍福,祭拜木星神就是為了避邪驅災,祈福於天,永保天子長壽,江山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