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1924年的初秋,我慕名轉學到春暉中學求學。那時的春暉中學校長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經亨頤先生,夏丐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匡互生、劉大白、王任叔等一批在國內堪稱一流的名師碩彥和青年才俊執教於此。加上先進的開放的教育思想,使春暉享有很高的聲名,故有“北南開,南春暉”之美譽。春暉中學以教育愛國、民主的號角召集了如此諸多的飽學碩儒匯聚於白馬湖畔,不僅對舊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教育當局的保守、落後和反動發起了猛烈的衝擊,在教育革命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時在文學藝術的創作上也有頗為豐厚的收穫,形成了樸實無華、恬淡清新、自然流暢、意蘊深遠的白馬湖特色的作品群和作家群。這些創作於七八十年前的文學作品,至今讀來還是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者介紹
夏丏尊(1886—1946),原名鑄,小名釗哥,字勉旃,號悶庵、丏尊,上虞崧廈人。出身於商人家庭,父為秀才。現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出版家。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考取秀才。二十八年考入上海中西學院,次年考入紹興府學堂,一年後輟學任塾師。三十一年赴日本留學,三十三年因學費無著輟學回國。次年經許壽裳推薦,任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通譯助教,兼任舍監和國文教員。先後與魯迅、陳望道、許壽裳、劉大白、李叔同、豐子愷、朱自清、俞平伯等同事。兩級師範改為浙江第一師範後,仍任國文教員,並被選為校友文藝部部長,創辦《校友會志》,加入南社。
1919年,與沈仲久、經亨頤等編輯浙江教育會刊物《教育潮》,支持新文化運動,與陳望道、劉大白、李次九合稱為“一師”的“四大金剛”。1920年,應湖南省第一師範之聘去長沙任教,與毛澤東等共事。1921年,應經亨頤之邀回上虞春暉中學任教,並在白馬湖畔蓋平房定居,取名“平屋”。邀集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匡互生等名師來春暉任教,招來許多外地和本地學生,苦心經營,立志把春暉辦成全國的模範中學。1924年起,兼任寧波浙江省立四中國文教員。其時,利用課餘時間,翻譯並出版了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小說《愛的教育》,創作了散文集《平屋雜文》等。1925年3月,拿出全部積蓄與朱自清在上海發起成立立達學會,創辦立達學園、《立達季刊》及《一般》月刊。1926年,開明書店成立,出任編輯所長。1927年,應聘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學系主任。1930年起,創辦《中學生》雜誌,次年3月任社長,葉聖陶任主編。與葉聖陶合著《文心》一書,即在該刊連載。1933年,為幫助失學青少年自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和謀生的必須藝能,開辦上海市私立開明函授學校,自任校長。1935年,與葉聖陶合編國中文科教材《國文百八課》。1937年,又合編《國中國文教本》(6冊)。1936年6月,中國文藝家協會成立,當選理事並被推為協會主席,任《新少年》雜誌社社長。1937年抗戰爆發,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機關報《救亡日報》創刊,任編委。1938年至1940年,應邀到上海南屏女中任國文教員。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上海租界,拒絕為日偽辦事。1942年12月,被日本憲兵司令部逮捕,以“我是中國人,不會給日本人幹事”,拒絕出任日本人辦的雜誌編輯,經友人內山完造等保釋出獄。
抗戰勝利,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並發起組織中國語文教育會。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墓葬上虞白馬湖畔。4月27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悼夏丏尊先生》,譽為民主文化戰線的老戰士,為文化運動和民主運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86年6月15日,由巴金、葉聖陶、胡愈之、周谷城、趙朴初、夏衍等人發起在上虞舉行了夏丏尊誕生100周年暨逝世40周年紀念大會,海內外各屆人士1500多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