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王墳

壽王墳位於承德市東南部。是河北承德的一個小鎮。以銅礦而全國知名。面積60.2平方千米,人口1.50萬人(2002年)。轄2個社區、3個行政村。

河北承德的一個小鎮 壽王墳鎮(Shouwangfen Zhen)位於承德市東南部。面積60.2平方千米,人口1.50萬人(2002年)。轄2個社區、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鄭家莊村。京承鐵路、承興公路過境。省屬壽王墳銅礦在境內。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銅鐵冶煉遺址。
沿革 1956年建壽王墳公社,1984年改鎮。1997年,面積60.2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羅圈溝村、南溝村、鄭家莊村3個行政村和7個居委會。
以銅礦而全國知名的,如果不知道壽王墳銅礦怕算是孤陋寡聞了。自鎮中心穿過的小河發源於林深草密的車河梁,流到這裡已是滿身“銅臭”,羅圈溝的幾個小礦自不必說,東河北的三選,大南河的尾壩,每年要沉澱多少金屬在河床里,誰也說不清,加之北山的尾礦壩和詹家溝的二選,無怪乎水到柳河是已經是砂灰的顏色,途經銅城到底不同凡響。
說道壽王墳還頗有來歷,《明史》卷125《常遇春》傳載:“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偏將李文忠在常遇春暴病而亡的地方附近搭建了“壽堂”進行弔唁活動,具體位置在今鄭家莊東南1.5公里的吳家溝附近。而遺體被運回南京,明軍將其遺物埋葬在搭“壽堂”的地方。這座類似衣冠冢的墳墓,被稱為“壽堂墳”。清初時期,此處附近形成村莊,得名“壽堂墳”。從那時到民國,逐漸演變成“壽王墳”。新中國成立第二年,在這裡開始建立銅礦,1956年建立壽王墳鎮,名字保留至今。
鎮子四面環山,北山陡峭而少林木,南山溝深而多平緩。如果逆小河沿112線國道東行,可進入興隆縣,取道灤河,經下板城到達承德;順小河沿112線國道西行,可進入興隆縣,取道柳河,經營子到達興隆。自高空觀之,全鎮似一隻向西北爬行的蠍蟲:古洞溝、龍潭溝、火神廟溝,火藥庫溝、詹家溝、吊死鬼溝為蠍之六足;北灣子東、西兩溝為蠍之雙螯,吳家溝為蠍之毒尾。據東南而望西北,舉螯欲斗,挺尾示威。如果是晚上,空中繁星點點,地上燈火通明,遠山上已分不清是燈火,還是星光,蒼穹與大地融為一體。站在馬路中間,抬眼望去,路燈筆直地向遠處延伸,灑下一路輝光,搞圖文設計的小國拍攝過小鎮大街的夜景,燈火輝煌,很有一種城市的氣派,卻又不失鄉村夜晚的寧和。南山公園有座亭閣,象極了避暑山莊裡的金山亭,古樸俊雅,登而望全鎮,可領略登高覽勝的情懷。待月斜來,安睡的,怕不只是小鎮自己。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有了銅冶煉場,集採礦、選礦和冶煉生產於一體。根據考古工作者證實,當時的冶煉場遺址就位於古洞溝和龍潭溝一帶。然而時代的變遷,風雨的侵蝕,古冶煉場已經無從辨認,但偉大的人民在古洞溝、龍潭溝里已經採掘了不計其數的礦藏,時至今日,依然機器隆隆,不絕於耳。在中心地帶形成了一個面積達三百多畝的塌陷區,周遍挺立著高達百米的峭崖,每逢大風陰雨,坍塌不絕。新建的銅冶煉廠投資近三個億,實現了時斷時續地生產。高聳入雲的煙囪冒著滾滾濃煙,每隔一段時間拍一次酸,霧大時形成酸雨再落下來。附近的松樹與農田因而枝葉脫落,乾枯死亡。於是大街上吆喝賣水的,又成了銅城獨特的風景。
歷史的車輪,自遠古滾滾而來,又向未來滾滾而去,古語有云: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時代的發展中我們該帶走什麼?我們又該留下什麼?
從場部出來,沿著112線國道向西大約5公里便進入了一個鎮子——壽王墳鎮。;路南一個加油站和一個養路工區算是引路人了,路北是一大片難得的菜園。公路從一座小山的余脈直切而入,留下來七、八米高的土坎,每逢颳風下雨,就會有大石從坡上滾下來,或是大面積的土方直堆到公路的中間。有些膽子大的生意人,爬上護坡,踏著修砌出來的平台在光滑一點的岩石上書寫宣傳廣告,矮一點的地方已經被路政工人用塗料粉刷掉了,高點的,人夠不到的地方,卻也不能完好無損,被自然的風雨剝蝕的面目全非。
過了小橋,便是真正進入到鎮子裡。這是一個山谷的側面,拐轉成與山谷同向,一條小小的溪流從山谷深處淌出來,給鎮子最偏僻的角落帶來鮮活的生機。三叉路口處有一個醫院的廣告牌,由此向山谷深處去,便是那家醫院,常在醫院裡接受治療的是公費醫療的銅礦工人,或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精神病人。與醫院隔路相望的是鎮裡的豬廠,空曠的院落長滿荒草,與山坡上茂盛的松、槐斜映成一體。整排的房屋似乎還在回念當年火紅興旺的景象,流淌的溪水似乎還有記憶,當年下游居民靜坐在豬廠門口,高喊著不準養殖、不準生產,還一方淨土、還一條清澈的溪流。水還像當年一樣流淌,只是不管那場爭鬥誰勝誰負,豬廠的衰敗卻已成不爭的事實,蕭瑟的西風只搖曳著淒涼和寂落,一方淨土卻是無從找尋。
從那個三岔路口向西北方向行進,路的兩側是或是樓房、或是平房的居民區。從各家窗戶伸出的煙囪正冒著裊裊的青煙,在雪後的世界顯得格外搶眼,因需要自家取暖,每家的院裡院外不是對著幹柴,就是躲著燃煤。這是片銅礦工人居住區。隔著那道小溪與農業居住區嚮往。由於工農生活方式的差距,建築式樣也有所不同:高脊寬敞明亮的,多是農民住宅,見證了改革開放以後,農民逐漸走向富裕的曲折道路;那矮小、陰暗而潮濕的平頂房多是工人的住宅,即使兩層小樓,也是煙囪直伸入空中,或多或少也說明著銅礦的興衰歷史。至於發源於車河梁的那條小溪以北的那片窯洞被稱做二工地的,以及火藥庫溝以東大片住宅被稱做三工地的,已經很明顯表現出工農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春節前後還是依稀可見,高高豎著燈籠桿,夜間明照著大紅燈籠的,是民俗味還頗濃的當地農民;那隻貼了對聯,或是門楹上什麼都沒有的,是來自祖國各地上班族的房屋,要么格局、樣式一致的窯洞房,要么是近幾年建設的樓房。總之,單調得幾十年沒有變化。
沿大街前行,看到小樓,也就進了整個鎮子最繁華的商業區。街上有超市,有保險公司。有銀行,有郵局。基本上一個縣城該有的,這裡都有了。最大的單位要屬銅興公司,由於改制,採取了戰略收縮,現在結束了小社會結構,只是宏偉了整樁辦公樓,在這條商業街上閃耀著改革帶來的無限生機和活力。與其說這是座縮小了的城市,不如說是逐漸擴大的農村,這也是人流最聚集的地方。好多的商業信息都從這裡發射到周遍的村落,好多的商品也是在這裡分發到各家各戶。每當大集,十里八村的人們或是驅車,或是徒步趕到這裡表達要表達的感情,購置要購置的物件。在原電影院的位置是個丁字路口,超市就有兩家,鎮子裡最大的菜市場也在這裡。人來人往總是不斷,接站車和許多計程車也聚集在這裡守株待兔。休閒的人們也常聚在這裡,或是三五成群一起研究彩票的中獎情況,或是兩兩成伙一起談論生意的收入支出。時代的變遷,圖書館變成了超市,在也感受不到一點兒文化氣氛,人們大包小包提的,都是吃穿用度的物品。電影院也成了菜販們躲風避雨的門廊、聊天的客室,除了擺著的幾個檯球桌外,當年的風采已然不在。站在台階上可以看到網通公司安裝的公用磁卡電話,也只剩下骨架,電話早已被人暴力拆除了。留下來的大洞,似笑非笑地不知想說些什麼。
過了架在小河上的水泥橋,有幾株上百年的柳樹屹立在路旁,老態龍鍾,但神采飛揚.路磚鋪到樹根處明顯拐了個彎兒,可以明晰地領會到設計者對古樹的保護意識,只是樹幹上明顯的破壞痕跡顯然有負眾望.無論是向山上去,還是向小河的下游去,都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建設起來的重工業區,以礦山開採和礦石加工為主業,高高聳立的煙囪,就像是在空中書寫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史。山中霧重,卻也掩不住滾滾衝出的濃煙,有時酸雨一過,秋天便提早來臨。
自三忠於沿主街向西,文化氛圍漸濃起來,朗朗的讀書聲可以把你帶回你的校園生活,就連商店也多是經營文化用品。並排的兩棟樓房,原屬銅礦的子弟學校,銅礦改制夠,便將子弟學校與鎮裡的中國小合併。現在中學已經上劃,上國中的孩子每逢周日晚上,便集聚在電影院門前,等著接站車,帶著十二分的不情願到遠在50里之外的營子去忍耐寒窗之苦。而這裡閒置的房屋寂落而頹敗,門可羅雀。只有一牆之隔的國小人聲鼎沸,永遠洋溢著人類生生不息的朝氣。雖然獨生子女的增加影響了生源,新鮮生命的活潑、跳動和激越,卻絲毫沒有降溫,依舊帶著上兩代人的希望歡騰著、碰撞著。
眾山環抱著小鎮,112線自中間將鎮子一分為二,自高空俯視,恰巧一個中字,雖然古代行兵的棧道已不知何蹤,日本侵略的恥辱記在心中,日月換了、大地未改。辛勤的人們依然古樸勇敢,用智慧和汗水建設著家園。只是心中不平的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壽王墳的來歷
《明史》卷125《常遇春》傳載:“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偏將李文忠在常遇春暴病而亡的地方附近搭建了“壽堂”進行弔唁活動,具體位置在今鄭家莊東南1.5公里的吳家溝附近。而遺體被運回南京,明軍將其遺物埋葬在搭“壽堂”的地方。這座類似衣冠冢的墳墓,被稱為“壽堂墳”。清初時期,此處附近形成村莊,得名“壽堂墳”。從那時到民國,逐漸演變成“壽王墳”。新中國成立第二年,在這裡開始建立銅礦,1956年建立壽王墳鎮,名字保留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