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壯族手巾舞起源於原始的祭祀樂舞,狀語叫“形捏那”,《迎親舞》是壯族手巾舞的代表。主要流行於文山州廣南、富寧、硯山等縣。每年的花街節上,壯族民眾都會身著民族盛裝,背著裝有五顏六色糯米飯的精製竹籮、繡花挎包,帶著花線、繡花布鞋、繡花鞋墊、自頭帕、項鍊等到壯族較為密集的鄉鎮趕街、跳起手巾舞。
傳說
古時有個勤勞、善良的小伙子,名叫龍夷,二十多歲了,仍然沒有成親。周圍寨子中的姑娘,美麗善良,勤勞手巧的都有不少,可龍夷不是嫌她們不會唱歌,就是嫌她們不會跳舞,挑來揀去,一個也沒有看上眼。有一天,龍夷去趕街時,卻碰上一個意中人龍娜。那個龍娜,站著像一朵雨中的蓮花,走著像一隻鳳凰;織布像蜘蛛般靈巧,繡花像春天的雲彩霞;唱歌猶如畫眉鳥,跳舞婉如金蝴蝶。她呀,是人間無雙的好姑娘! 龍夷見到龍娜,就步步走攏, 向她唱起歌, 訴說他的身世, 表達對她的愛慕。可龍娜一調歌也不回答, 拖著白褶長裙, 背著繡花包, 打著花紙傘, 笑眯眯地走開了。龍夷看著龍娜遠去的背影, 像木頭一般, 半天都不會走動。
從那天起, 龍夷連續三個晚上, 都在做夢。每一個夢, 都夢見了龍娜。第一晚上做夢,龍夷去山中打柴。山林中有一塊草地, 草地上開著各種野花, 野花上飛著各種彩蝶。龍夷走到那裡, 被那美麗景色迷住了, 就停下來觀看。突然間, 草叢戶漸漸站起一個姑娘, 一手拿著一塊白手巾, 學著蝴蝶翻飛的動作, 翩翩起舞。蝴蝶怎樣飛, 她就怎樣跳, 蝴蝶飛到哪裡, 她就跳到哪裡。龍夷看了一陣, 見那姑娘是龍娜, 高興萬分, 就朝她飛奔而去。誰知他走到草地中時, 龍娜卻隱身不見了, 急得他大喊大哭起來……。第二晚上龍夷做夢 去串寨找姑娘唱歌。走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寨子邊, 見一個背笆籮、抬撈篼的姑娘, 在一丘亮晃晃的水田中撈蝦, 揀螺獅。她一邊撈, 一邊揀, 一邊學樹上的畫眉鳥唱歌, 顯得很快活。龍夷看了一陣, 見那姑娘是龍娜, 就邊喊邊跑, 朝她奔去。剛走到田中, 龍娜卻陷進泥水中, 拉不出來了。龍夷用手拍打著田水, 不斷地哭, 不斷地呼叫著龍娜的名字……第三晚上龍夷做夢和夥伴們去趕花街節。花街上, 少男少女們穿紅掛綠, 東一對, 西 一對, 在街頭街尾對唱情歌。龍夷走到花街後, 在人群中穿來插去, 尋找龍娜。找了半天, 終於找到她了。龍娜低著頭, 笑盈盈地問龍夷 “ 聽說你要找一個能歌善舞的姑娘作伴侶, 是嗎?”龍夷含羞地笑笑, 說“是。”“找到了嗎?”“找到了。” “誰呀?”“你, 龍娜。” 龍娜嘟嘴笑, 取出腰間別著的兩塊白手巾, 遞給龍夷, 說“ 我也要找一個能歌善舞的男人作伴侶。你既然看中我, 就要學會跳舞。現在, 就跟著我跳吧。” “跳哪樣舞呀?”“跳手巾舞。”“跳些哪樣呢?”“跳拔秧、栽秧、打穀等動作。”龍娜說完又從腰間取出兩塊手巾,一手拿一塊, 腳忽而踞, 忽而踩, 忽而跳,忽而縱 手忽而揚, 忽而甩, 忽而收, 忽而揮, 猶如龍夷第一晚夢中見到的蝴蝶一般飛舞。龍夷看了一陣, 說 “ 我們男人, 不會栽秧割谷, 只會上山打獵喝酒, 我就跳上山、打獵、喝酒吧。”龍娜嘴嘴一笑, 說 “行。”於是, 龍夷就甩著手巾, 自編自跳起來。他時而屈膝, 時而俯身, 把兩塊手巾甩得團團飛動。
不知跳了多少時候, 龍夷剛把手巾舞學會, 人群中突然衝出六個伙子, 把他打翻在地, 卻把龍娜搶走, 抬著飛跑, 鑽進深山老林中去了。龍夷趴在地上, 哭天哭地……從那晚上以後, 龍夷不再做夢, 卻病倒在床上, 整天呻吟不止。阿媽見龍夷病重, 不吃不喝, 慌了, 到處請醫生來醫治。而藥吃了不知多少罐, 龍夷的病仍然沒有好轉。阿媽急了, 手拍大腿, 又哭又訴“天呀天, 我一生只這么個獨兒子, 若醫不好, 往後我怎么過日子呀,嗚, 嗚 嗚……”在阿媽的哭聲中, 門外傳來了鑼鼓聲。接著, 有十個姑娘頭包青藍布帕, 上穿圓領緊身銀扣短衣, 下系百褶長裙, 腳穿船形繡花鞋, 耳墜銀環, 脖掛銀項圈, 手戴銀鐲,笑盈盈地走進門來, 踩著鼓點, 甩著手巾,在堂屋裡跳起舞來。她們邊跳邊唱, 極為歡快、熱烈。龍夷聽到鼓聲、歌聲, 馬上睜開雙眼,翻身下床, 像沒有生病一般, 幾步走到堂屋中, 不斷觀看姑娘們跳舞。他看著看著, 又幾步走到一個姑娘面前, 同她一起邊舞邊說“龍娜, 你來啦。”龍娜點點頭。“來做哪樣?”“來給你治病。” “還有呢?” “ 來同你成……成親。” 龍夷聽了, 笑了, 病全好啦。阿媽聽了, 笑著走出門, 笑著去找人來殺豬殺雞, 備辦婚禮。當天, 龍夷就和龍娜成親了。過後, 一有空閒, 龍夷拿著兩塊手巾, 跳上山打獵的舞蹈,龍娜拿著兩塊手巾, 跳栽秧割谷的動作。為此, 手巾舞才有兩套動作。因為手巾舞動作優美, 熱烈歡快, 很受歡迎, 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特點
壯族手巾舞動作抒情柔和,通常使用的手法有平甩、橫甩、上下抖甩、斜線拋甩等。參加跳舞的男女手持毛巾,和著音樂,以平甩、橫甩、上下抖甩等方式和走轉跳立、原地踏步等步法集體起舞。這是對打穀、勞作的模擬性表演或對金秋五穀豐登場面的藝術再現,現已成為壯族男女的自娛性樂舞。
表現內容
壯族手巾舞的表現內容原為原始的祭祀樂舞,逐步發展演變成了表現稻秧移栽、田間勞作、搶收糧食、曬穀入倉、備辦正月、過節美食等豐富的內容。
千人歡跳手巾舞
2009年4月27日晚,正在歡度傳統節日“花街節”的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壯族民眾與當地其他民族民眾組成千人手巾舞展演方陣,共同演繹“句町舞韻”原生態民俗系列節目,踏著優美的旋律,手巾飛舞,萬人同樂,展現廣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此次大型手巾舞展演是廣南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集體舞表演,當地政府計畫以此申報金氏世界紀錄,讓手巾舞文化走向世界。
在手巾舞展演會上,當地10個鄉鎮的手巾隊用傳統的民族舞蹈手巾舞慶祝節日花街節。人們在銅鼓的引領下,一圈圈轉動起舞,瑤族、苗族、回族、彝族也跳起了本民族的舞蹈加盟助興。人們身穿藍色、紫色、紅色等各式樣的民族服裝,佩戴層層銀飾,不時變換兩腳跺步、雙腿高吸等動作,以兩行隊形相互交叉、對轉、變圈等變化吸引著外地遊客的眼球,舞蹈的男子不時發出“得由——哩”的呼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