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軸[戲曲術語]

壓軸[戲曲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壓軸”原本是戲曲名詞,指一場折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套用,比如“壓軸戲”,但壓軸也是人們知識的一個盲區。“壓軸”本意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而不是人們常說的倒數第一個,倒數第一個節目稱“壓台”。

第六版《新華字典》曾把倒數第二個節目改為倒數第一個,不過後來,在第八版《新華字典》又把倒數第一個節目改為倒數第二個(目前絕大多數人依然理解為倒數第一個,現多指占據份量大)。

原意

壓軸, 演壓軸戲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最後一出則稱“送客戲”,亦稱“大軸”。因一場戲五、六小時過長,觀眾不等終場即離座,因此戲班常把劇目的重點放在壓軸戲上。最後一出則安排演些技術性強的小型武打戲或趣味性濃的玩笑戲,讓觀眾在這無足輕重的演出中逐漸散去,故稱“送客戲”。

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縮印本·1989年版)稱:“壓軸是戲曲術語。指一台折子戲演出中的倒數第二個劇目。由於最末一個劇目稱大軸而得名。”例如,京劇一場戲如果有五出的話,第一出叫作“開鑼戲”,第二出名曰“早軸”,第三出稱為“中軸”,第四出(倒數第二)則為“壓軸”,第五出(最後一出)稱作“大軸”。

演變

清代王夢生《梨園佳話》稱“壓大軸”為“壓胄(zhòu)子”。“胄子”就是武戲,而文戲以唱腔見長,欲使文戲的唱工勝過武戲的打鬥,就要“壓胄子”。只有最精彩的節目才能“壓軸”或“壓台”、“壓場”,這樣的節目往往放在最後,一般是著名演員的拿手好戲。

詞義是發展的。現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更多的是把最後一個節目稱作“壓(大)軸”。例如:

1、這個節目立刻被選拔出來,第二場在懷仁堂上演,作為那一晚的壓軸戲。

2、《難忘今宵》、《同一首歌》等一批老歌成為了不少演唱會的壓軸曲目。

3、2000年7月11日晚,為期5天的北京國際票友演唱會今天在長安大戲院圓滿落幕。由於是最後一場演唱會,因此遵循戲曲中“壓大軸”的傳統,節目從一開始就非常精彩,徐滌生先生、錢江先生、前田尚香女士等許多演唱者都是“重量級”的國際名票。

例:(1)中選拔出來在中南海懷仁堂144上演的節目自然會放在最後壓台;

(2)中喬羽的一曲《難忘今宵》自從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壓台以來,常常作為一些晚會的壓台戲,也是每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結尾曲。

(3)明確地把為期5天的最後一場演唱會視為傳統的“壓大軸”。

專業藝人和學者也有這種看法。侯耀華的《演藝人生·倒霉必讀》說得很明確:“到了1944年,父親進了小梨園,唱‘末二’,‘小彩舞’(即著名的京韻大鼓演員駱玉笙)壓‘大軸’。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末二’就是倒數第二個節目,‘大軸’就是最後一個節目,也叫壓軸戲,或者是壓台戲。唱‘大軸’的行話又叫‘攢底’,一般都由有絕活的著名演員來擔當。”侯耀華出身於藝術世家,是相聲大師侯寶林之子。

王銘三先生在《相聲的特性與發展》中談到,相聲大師侯寶林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把相聲從地攤搬進了劇場,使相聲登上了大雅之堂;二是把相聲從‘倒末二’變成了‘壓大軸’,提高了相聲的地位;三是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相聲段子,使相聲成為一門藝術。”

工具書也有持這種看法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壓軸戲”條在註明了指倒數第二個節目之後說:“在有些觀眾的心目中,壓軸戲是‘壓台戲’的同義語,因此有時又指最後一齣戲。”可見,該詞典對“壓軸戲”的後起義已經認可。《新華詞典》(1988版)上海文藝出版社《語海》(2000)註明“‘壓軸戲’也作‘壓台戲’”。《漢語大詞典》的看法更“前衛”一些,它把“壓胄子”作為“壓軸”的等義條目(也把“壓軸戲”作為“壓台戲”的等義條目),把指最後一個節目作為主義項,把指倒數第二個節目以“另有一種說法”的形式作為次義項;其所以稱“壓軸戲”,“謂其質量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壓住全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