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王[明朝鎮守邊塞的藩王]

塞王[明朝鎮守邊塞的藩王]
塞王[明朝鎮守邊塞的藩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即從東到西是指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同時,還經常派遣宗王出邊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齊王槫率護衛騎兵於開平近地圍獵。”在開平衛(上都城)周邊地帶圍獵,時間大約在當年的三月至八月,名為圍獵,主要為了圍剿殘元軍隊繼承元朝嶺北行省,這是朱元璋宗王出鎮制度的一個具體表現。既“我若征你,不胡亂去,一程程築起城子來,慢慢的做”的打法,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諭晉王“備邊十事”,包括檢閱開平地區的駐軍情況,設定斥侯,開展屯田生產等邊務,並交由晉王等全權負責。

簡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總結西周以來的歷代統治經驗,施行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的統治體制,即設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衛朝廷。當時,殘元勢力雖已退回嶺北行省,但仍很活躍,時常南下侵擾,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於是明太祖效仿春秋戰國諸雄侵奪夷狄土地,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實行“諸王靖邊”的策略,這樣遊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前線尊王攘夷諸侯來實現對中原的征服,嶺北行省的遊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先後分封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北的漠北邊防線上。因為他們擁有軍權,鎮守著邊塞,故稱之為塞王。每個王府約配備三個護衛指揮使司、二個圍子手所、一個儀衛司,約有萬餘人。王府中設有自成體系的官屬。具體指:

九王

秦王朱樉:明太祖二子,建藩陝西西安府。

晉王朱棡:明太祖三子,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

燕王朱棣:明太祖四子,建藩國於北平,後為帝系,是為明成祖。

代王朱桂:明太祖十三子,初封為豫王,後改封為代王,建藩國於山西大同府。

肅王朱楧:明太祖十四子,初封為漢王,後改封為肅王,初建藩國於平涼府,建文內遷移藩甘州府,

遼王朱植:明太祖十五子,初封為衛王,初建藩於廣寧府,後被明成祖移藩於湖廣荊州府。

慶王朱栴:明太祖十六子,初就藩韋州,建文三年遷藩於寧夏。

寧王朱權:明太祖十七子,初建藩國於大寧衛,後建藩國於江西南昌府。

谷王朱橞:明太祖子,初建藩國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縣),永樂後改建藩國於長沙。後陰謀政變,獲罪削去谷王爵位,廢除封國。

韓王朱松,明太祖二十子,受封韓王,建藩國於遼東開原(今遼寧開原)。

這些漠南塞王起先權力很大,有兵權,可以調動地方部隊,任命王府官吏。朱棣本身就是九大塞王之一,深知塞王軍隊的強大,朱棣造反之後,將塞王南遷,整個北部邊境就出現了巨大的危機,而朱棣又不放心有邊將鎮守漠南諸衛所(擔心他們造反,這是所有獨裁者的通病),甚至後來為了削弱他們,或者內遷,或者削爵,在明永樂之後,被朝廷控制極為嚴格,只剩一個顯赫的身份和富貴,並無實權。朱棣還覺得撤漠南諸衛集中兵力消滅北元才是一勞永逸,何福曾請求朱棣復置東勝衛,但朱棣仍然不以為然,只在此年九月給何福的批覆中寫道:“爾奏欲立東勝衛,此策甚喜,須俟鎮虜、定邊,諸衛皆定然後立之,則永遠無虞。”朱棣認為設定衛所是要等到明軍消滅嶺北行省的殘元勢力繼承確定元朝的北方邊界後再辦的事情,但是由於明成祖突然死在了北伐的路上,當年洪武帝在漠南設定的諸衛所皆未來得及恢復。宣德時,北方遊牧民族通過衛所舊地對明朝的威脅日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