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演凡

塗演凡(1885—1944),字葆瑩,家名貽煦。廣東大埔青溪大坑村人。祖籍福建長汀塗坊。大埔早期革命黨人,同盟會員。時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的丘譽曾著文發表於《正報》,高度評價塗演凡對於發展大埔教育的功績,譽其為"教育元勛"。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塗演凡(1885—1944),字葆瑩,家名貽煦。廣東大埔青溪大坑村人。祖籍福建長汀塗坊。大埔早期革命黨人,同盟會員。

生平經歷

其父省齋為前清秀才,以教書、行醫為業。在家學薰陶下,演凡繼其兄之後,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考取秀才。但其深知清廷之腐敗和科舉之危害,非普及教育,開啟民智無以救中國,光緒三十年(1904)起即協助其父於長治、青溪等地創辦強立學校、育德學校, 並親自任教。
光緒三十一年(1905)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以推翻清朝、開創共和為革命目標,演凡服膺其綱領,於宣統元年(1909) 加入同盟會,並在大埔、永定、上杭等地串聯革命黨人,醞釀起義。在大埔組織民軍,籌集糧餉,並推舉樂群中學體育教師李宗堯為首領。1911年12月,武昌首義成功,演凡在閩西率先回響。為光復上杭、長汀,他不避艱險,事先入城串聯發動,裡應外合,取得成功。上杭光復後被推為軍政府軍政部長。汀州光復後,因當地巡防營受土匪煽動發生兵變,激戰數晝夜,演凡等革命黨人被迫退出長汀。是年冬,演凡和鄒魯葉楚傖、蕭冠英等人參加姚雨平率領的嶺東北伐軍,任軍需出納主任,揮師北上,於安徽固鎮、宿縣一帶,討伐清軍張勛部。
南北議和,清帝退位後,演凡功成不居,返回大埔,即被推選為首屆縣議會議長。然他初衷不改,棄政從教,以普及教育、開發民智為己任,先後在大埔、永定、上杭、豐順等地執教。為普及鄉村教育,他積多年之經驗,編訂《國小教程編制》,民國六年(1917)廣東巡按使朱慶瀾曾通飭全省各縣推行。為了普及國民教育,他竭力主張並宣傳教授注音符號。民國十年(1921)他在上杭縣豐稔鄉舉辦"杭永注音字母傳習所",兩縣教師50餘人參加學習。其後演凡將其在傳習所講課的講義,編印成《注音字母實在易》一書,以應當時"廣東省注音字母學校"開辦之需,為當時罕見之專著。鄒魯特為該書作序,稱演凡"盡力教育二十年,用心最苦,成績最著"。為了適應客家地區掃除農村青壯年文盲之需,他又創造了一套"客話注音字母",並在家鄉以自己的廳堂為課室自辦夜校,招收村內外學員,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通過約一個月的學習,可用注音字母記事,學員間可互相通信,然後再逐步識字,深受民眾歡迎。
民國二十四年(1935)、二十九年(1940)演凡先後兩次被選為省參議員,在大會上提出"二五減租"等維護農民利益的提案。他還先後在江蘇、四川、江西、福建、廣東等省府任職。民國三十年(1941),他應邀出任軍政處駐桂林辦事處上校秘書兼醫藥顧問,協助抗日軍務之餘,開設"針灸訓練班",培訓醫務人員。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民國三十三年(1944)其次子在中山大學讀書期間因自裝無線電收音機被當局扣留,演凡扶病赴韶關營救, 疾篤病逝,時年60。他生前廉潔自守,兩袖清風,死後竟無力歸葬, 埋骨異鄉。其時大埔曾舉行追悼大會,丘譽題贈"萬流仰鏡"四字,懸於會場,鄒魯題其像贊云:“典型長在,鄉黨良師。”

主要成就

演凡歷任大埔縣勸學所長、教育局長、教育會長,教育科長。時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的丘譽曾著文發表於《正報》,高度評價塗演凡對於發展大埔教育的功績,譽其為"教育元勛"。稱演凡在任期間,"先後籌辦縣立中學、縣立一小、縣立女校,以至完成全縣各區鄉各級公私立學校,使吾埔在全國中成為教育發達之主要縣份, 靡先生之力,曷克臻此?"
演凡對中醫、天文曆法都有研究,曾發表《我對中醫學術的認識》一文,用現代科學觀點分析中醫五行學說,為全國各大報轉載, 影響頗大。他製作的"切線平儀日晷"曾參加南京博覽會展出並獲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