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亞常

塗亞常

在授旗現場,78歲的志願者塗亞常老人展出了他的紅十字郵集。 ”1994年前後,塗亞常跑遍了奉節、廣元、閬中、蒲江等地,目睹了山區學生的困境。 1980年,塗亞常因冠心病退休,由於身體狀況一直不好,他的床頭多了一罐氧氣瓶。

多年籌款13萬餘元

塗亞常住在成都體院家屬區,這套60平方米的福利房顯得有點擁擠。開間不大的客廳、臥室,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家具和箱子,凳子也是五花八門,沒有一件新的。彩電和冰櫃是僅有的兩樣電器,“衣櫃是人家不要的,桌子和凳子是買的舊的,10元錢。”塗亞常估算了一下,屋內擺設加起來不超過500元錢。

2000年,塗亞常獲得“希望工程”貢獻獎2000年,塗亞常獲得“希望工程”貢獻獎
不要以為老人家“吝嗇”,從1993年至今,塗亞常陸續捐出了8000餘元給“希望工程”,資助了11名失學孩子回到課堂。“1989年10月‘希望工程’啟動以前,我就一直在資助營門口福利院的殘病兒童。”得知“希望工程”啟動,塗亞常很高興,立即與四川省青基會取得聯繫,當上了最早的一批“希望工程”志願者,和四川省內貧困山區的11個失學娃結上對子,每月郵寄學費和生活費。那時,他每月工資不過100元。 “我老家在重慶梁坪,小時候也很窮,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現在再差也吃得起飯穿得暖衣,總覺得應該資助貧困娃娃。”壓在箱底的厚厚一撂本子是他自製的明細“賬本”,一筆一畫線條筆直,密密麻麻記滿了錢款和物品。不是他捐給孩子們的錢,而是他勸募來的善款和物資,整整13.5萬多元。

踐行紅十字精神的集郵者

2008年5月8日,為紀念第60個世界紅十字日,四川省紅十字會在成都備災中心舉辦的紀念活動現場,為7支紅十字志願服務隊授旗。在授旗現場,78歲的志願者塗亞常老人展出了他的紅十字郵集。展集包括2000多張郵票,100多枚首日封\實寄封。這些郵票來自139個國家,是塗老用半個世紀的時間一點一點收

塗亞常老人塗亞常老人
集起來的。它傾注了老人對慈善事業的關心。從1954年開始集郵後,主要圍繞“孫中山”、“聯合國”、“紅十字”等專題展開收藏。作為一名老 幹部,他十分關心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去年,他就自費舉辦過紀念“七七事變”七十周年收藏展 ,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為此,國家教育部特地授與他2007年先進工作者獎排和證書,成都市也發給他先進個人的獎狀。據統計,自1980年退休以來,老人共獲得了各種獎勵53項(其中有國家體委、教委和團中央青年基金會的3次)。 作為一名紅十字郵迷,在老伴的陪伴下,只要不生病,他每個星期都要到成都各大郵市轉轉,尋找自己還缺的紅十字郵票,這已成了塗老的習慣 。“每月的工資除了吃飯,都拿來買郵票了。”他笑著說。
1950年他所在的部隊在浙江守海防,盤居在大陳島、披山島上的國民黨殘餘部隊經常來大陸偷襲、騷擾,經我軍反擊後逃跑時丟下一些傷兵,看著他們痛苦呻吟的樣子,他總是首先為他們止血、包紮傷口,給他們食品飲水,心中想到的是讓這些已經放下武器,而且都是被抓壯丁的一般士兵,早日回家和親人團聚。他回憶說“我的紅十字精神恐怕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資助學生

近些年以來,除了集紅十字郵票,塗老還把愛心延續到行動中。他組織了50多個單位長期捐助350名山區學生,前後捐款達13萬元。“每到春節,我總是無心去看天坑地縫(風景),而

是直接去看奉節興隆區的幾個山區學生。孩子們在寒風中學習的場景深深觸動了我。”1994年前後,塗亞常跑遍了奉節、廣元、閬中、蒲江等地,目睹了山區學生的困境。回到單位後就多次組織轄區單位和上千市民為山區學生捐款捐物。此外,他自己也長期對口幫助11名山區小學生,直到他們國小畢業,每人一年300—400元,這樣的捐助持續了好幾年。另外,成都體院一名叫覃榮周的廣東大學生,每月還得到塗 老的生活補助。為了幫助這些孩子,塗亞常幾乎把幾年來本來就不多的退休金用光了。除去捐助生活物質、學習用品外,直接現金捐助就達萬餘元。

受到讚譽

塗老參加的這些公益活動 ,獲得了孩子、家長和學校的高度讚譽 。他 先後被評為省市先進個人和《十佳文明市民》;中國 青基金授予了他“老有所為”奉獻

獎。與此同時,他的愛心也在得到回報: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大,塗老也常常生病住院,不少他曾幫助過的學生還常常來成都看望他。

塗老呼籲

談到自己踐行紅十字精神的體會時,塗老呼籲道:在我們集郵票隊伍里,需要有更多的人用紅十字這快金字招牌來宣揚讓?享利?杜南的人道主義精神,扛著扶貧濟困的標誌,扛著抗災救人的旗號,把遍布全球的國際紅十字運動發展下去,讓更多的人免受戰爭之苦,自然災害之難。我們不僅收集、交換、整理、研究美麗感人的紅十字郵票和相關郵品,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精神實質,把我們的思想境界溶匯到國際紅十字運動信守的七項基本原則里去,發揚光大,學習杜南一心投入紅十字工作中去,奉獻我們的才智和力量。

臥身病榻仍不忘捐助

1980年,塗亞常因冠心病退休,由於身體狀況一直不好,他的床頭多了一罐氧氣瓶。即便這樣,塗亞常仍三天兩頭朝貧困山區跑,探望他資助的失學娃。1994年,四川省青基會收到岳

塗亞常與接受資助的孩子合影塗亞常與接受資助的孩子合影
池縣廖小蓉、廖青山姐弟一封求助信,工作人員當即就說:“給塗老師吧,他很負責任。”塗亞常即刻啟程直奔岳池核實。 酷暑大熱天,沒鞋穿的姐弟倆光著腳,被滾燙的水泥地燙得直跳,家裡土房沒有一件家具,竹竿挑著幾條姐弟倆冬天穿的單褲。“娃娃們太苦了。”看到這一切塗亞常心酸不已,當即決定承擔起姐弟倆的學費。這樣的故事塗亞常還有很多,給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不管自己手頭多拮据,他的捐助總是很準時,和老伴兒李國玉的收入,只餘下很少部分保證基本生活,“這是我的紀律,雷打不動。”塗亞常說。

愛心在晚輩心中發芽

知道塗亞常老人的實際情況後,四川省青基會曾要求他不要再捐了,可塗亞常聽不進去。“吃了又怎樣?穿了又能怎樣?還不如捐給‘希望工程’,這可能會改變好多娃娃的人生。”受塗亞常資助的11個孩子如今都已長大成人,每當收到孩子家長寄來的鞋墊、自製的蜂糖,哪怕只是一封簡訊,一句問候,塗亞常也會特別高興。每當這時,老人家總會翻出65張獎狀、證書(其中有40多張來自“希望工程”),一張張仔細地看,他說:“我不看重生活要求,只看重這些榮譽。” 而最讓老人欣慰的是,在他和老伴的言傳身教下,愛心已在晚輩的心中生根發芽。聽從奉節縣回來的老人說當地的娃娃很苦時,上國小的孫女立馬說:“我和爺爺奶奶‘搭夥’資助!”小孫女每年從壓歲錢中拿出40元給失學娃娃當生活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