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馬亞尼虎

塔斯馬亞尼虎

塔斯馬尼亞虎,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祖先可能廣泛分布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

簡介

屬於有袋類,和袋鼠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不成熟的幼仔,並且為夜行性。 5千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鬥,袋狼隨後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漸漸消失,僅在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生存。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科克到澳大利亞探險以來,移民們把袋狼當作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使其近乎絕跡。 當政府欲停止袋狼絕種趨勢時,情況已無法挽救。 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芭特動物園,1936年死亡, 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訊息。袋狼的嘴可以張成180度,經常潛伏樹上,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可以將獵物的頸咬斷, 因為經常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痛恨。1936年後不斷傳出有酷似袋狼的動物在紐幾內亞襲擊家 畜的訊息,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袋狼,但卻沒有鐵證可以證明袋狼確實仍存於世。 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敗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 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科學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經滅絕,不得而知。 1999年澳洲博物館館長麥克‧阿契在雪梨博物館發現一個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標本,麥克‧阿契便著手研究從中抽取DNA使袋狼復活的可能性, 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館發現六個類似的標本,使得相關的基因庫更為完整。

體徵簡介

曾廣泛分布於澳洲大陸及附近島嶼上。歐洲移民定居澳洲後,隨著人類活動的干預,野生種群已經滅絕。

體形似狗,頭似狼。肩高600毫米,體長100~130厘米,尾長50~65厘米。毛色土灰或黃棕色,背部生有14-18條黑色帶狀斑。毛髮短密並十分堅硬。口裂很長。前足5趾,後足4趾。腹部有向後開口的育兒袋,袋內有2對乳頭。尾巴細而長。

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是一隻狼。然而,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像鬣狗一樣用四條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它和袋鼠一樣同是有袋類動物。這種動物有著其它種類動物的特徵,卻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還有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塔斯馬尼亞虎

塔斯馬尼亞虎,是生活在澳大利亞廣裘的土地上的有袋類食的種族。這種動物因為它的身體上有虎斑一樣的條紋,因而得名。其實它並不是真正的猛虎,形態和大小與狼更為接近,所以也被稱為袋狼。它和狼的親緣關係就象鱷魚和烏龜那樣遠,而和袋鼠的關係更近些。塔斯馬尼亞虎是有袋類,當然身上也有育兒口袋, 不過,它的育兒袋食是向後開的,這樣捕食的時候,幼獸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1936年最後一隻已知的塔斯馬尼亞袋狼死於塔斯馬尼亞的霍巴特動物園之後,雖然還有一些人表示又看到過這種動物的蹤影,但研究人員認為塔斯馬尼亞袋狼已經滅絕。而在其滅絕的40年前,這種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就已經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科學家認為這是導致其滅絕的最主要原因。

棲息於開闊的林地和草原。夜間外出捕食,白天棲身於石礫中。多單獨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類、小型獸類和鳥類。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動物時常將獵物的頭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產3-4仔。幼仔在母獸育兒袋裡哺育3個月後可獨自活動,但仍呆在母獸身邊約9個月之久。

袋狼生活在樹林較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來到它們生活的土地上,它們就會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肚子有著像袋鼠那樣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後背上有花紋。顎的骨像蛇一樣分為兩段張開,它們會喀哧一下咬碎獵狗的頭。夜晚,它們單獨行動,經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會飛的鳥類為獵取出目標。它跑的速度並不快,但是會緊追不捨,直到獵物疲憊不堪為止。它們往往是一口咬住獵物的頭使獵物結束生命。

滅絕

自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移民來到,塔斯馬尼亞虎的生存繼而出現了危機。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傷害了。而人們誤以為是塔斯馬尼亞虎所為,因為狗和塔斯馬尼亞虎都是吸羊的血。1888年,政府出賞金獎賞捕殺袋狼的人們,在那之後的二十年之中,共有2268隻袋狼被捕殺了。這也是記錄袋狼數量的珍貴資料。

最後一隻塔斯馬尼亞虎 ,是於1936年死亡的。死於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霍巴特動物園。

人們在澳大利亞的岩石上發現了古代居民於一萬年前繪成的壁畫,從中我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塔斯馬尼亞虎曾經生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現在,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有一個袋狼保護區。這樣做是否表明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呢?總而言之,這么珍貴的動物——塔斯馬尼亞虎滅絕了。

儘管與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了一萬年以上。但是,隨著新世界被人類發現,在一瞬間,塔斯馬尼亞虎終於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歷史

地。屬於有袋類,和袋鼠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不成熟的幼仔,並且為夜行性。5千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鬥,袋狼隨後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漸漸消失,僅在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生存。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科克到澳大利亞探險以來,移民們把袋狼當作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使其近乎絕跡。當政府欲停止袋狼絕種趨勢時,情況已無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芭特動物園,1936年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訊息。

美國國家動物園在1902-1905年間所飼養的一對塔斯馬尼亞虎1936年後不斷傳出有酷似塔斯馬尼亞虎的動物在紐幾內亞襲擊家畜的訊息,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塔斯馬尼亞虎,但卻沒有鐵證可以證明塔斯馬尼亞虎確實仍存於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敗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科學家看法分歧。塔斯馬尼亞虎是否已經滅絕,不得而知。

1999年澳洲博物館館長麥克阿契在雪梨博物館發現一個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塔斯馬尼亞虎標本,麥克阿契便著手研究從中抽取DNA使塔斯馬尼亞虎復活的可能性,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館發現六個類似的標本,使得相關的基因庫更為完整。麥克阿契表示,塔斯馬尼亞虎將在五十年內透過基因複製科技重現於世。

基因複製

澳大利亞及美國科學家2008年5月20日表示,他們把已絕種的袋狼(塔斯馬尼亞虎)之去氧核醣核酸注入鼠的晶胚,並在這個晶胚形成軟骨和其他骨骼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方式雖然離複製恐龍尚遠,但可以取得已絕種動物遺傳成分之資訊,另可望用來研發新的生物醫藥。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安德魯·帕斯克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說:“這是第一次利用從滅絕物種中提取的DNA,誘使另一種活的有機體產生功能性反應。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走向滅絕,我們正在不斷地失去對基因功能及其潛力的了解。”所以,這項新研究可幫助扭轉這一局面。

塔斯馬尼亞虎

這項最新研究證明,從滅絕動物體內提取的DNA能夠重新激活。袋狼體長5英尺(1.52米)。20世紀初,野外的袋狼被獵殺光了。1936年,圈養的最後一隻袋狼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霍巴特動物園裡死去。但是一些袋狼幼崽標本被完好地保存下來。幾家博物館曾採集袋狼的組織,並用酒精保存起來作為館藏品。

帕克斯的科研組提取了DNA片斷,挑選出一種“增強子”和一種能產生膠原質的Col2a1基因。雖然它本身並不一個基因,但是這個成分幫助基因發揮功能。將這個DNA放入老鼠晶胚內,它被“開啟”,幫助軟骨(形成骨骼的最初階段)發育。該研究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雜誌上,科學家表示,該研究對了解已經滅絕的動物的生物學特性有很大幫助

本實驗系由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與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合作完成,研究團隊利用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保存的袋狼組織樣本,摘取其去氧核醣核酸片段的Col2a1基因(II型膠原基因),然後注入發展中的小鼠胚胎,結果發現:袋狼控制軟骨組織生成的Col2a1基因與小鼠的Col2a1基因有相似的表現,對小鼠的骨骼形成很重要。

墨爾本大學動物系教授任芙莉表示,目前生物絕種速率增快得驚人,尤其是哺乳類,所以這項研究的成果意義重大;研究團隊使用的方法顯示,可以接觸到已絕種動物的生物多態性,讓它不至於完全佚失。

帕斯克則表示,如此使用絕種動物的去氧核醣核酸,可望研發出新型的生物醫藥,比如可以促進軟骨回春的基因。美國德州大學貝林傑教授則表示,這項實驗有龐大潛力,可以多方運用,比如更加了解絕種動物的生物作用機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