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椐《光緒直隸瀘州志》和塔內題記載,該塔確切建造時間為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是馮楫為報母恩而建。
南宋建炎年間,各地戰火紛飛,寺院經藏皆毀,馮楫多捐資興修。
《直隸瀘州志》卷四·寺觀:“(報恩塔所在)治平寺,舊志注今名開福寺,在州城正中,有明以來官僚朝賀皆在此。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州夏詔新於寺前建萬壽戲樓一座,榜曰:“普天同慶”。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知州沈紹興改建萬壽亭於龍神祠側以朝焉。
清光緒四年(1878年)塔磚間有剝落,僧能喜出錢千五百緡培修,州人捐資成之。於是加以黝惡,換以金鈴重鑄鐵繩牢系其頂以及正殿偏堂皆為補葺,人來瞻仰,煥然一新。”
《永樂大典》卷二二一八·寺觀和《大清一統志》卷四百十二·故磧記載與之類似,並且《永樂大典》卷二二一七·圖考,可清楚看到白塔立於城正中。
報恩塔經明弘治辛酉年(1501年)、清光緒四年(1878年)、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塗飾塔身,並於塔內放置五百瓷佛像。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解放初期、1983年至1985年均有修繕,大體輪廓保持當時原狀。
名稱來源
文獻記載
《直隸瀘州志》卷七·職官:“楫幼喪父,離母寄養於人,求其母不行,誕日,群丐乞署門外,一目老嫗曰:吾兒生同今日,若在,老身不至流離若此也。家人入告,楫進嫗問曰:汝子生年、月、日時能記憶否?嫗一一言之不爽,又問曰:身中有記否?曰:‘二子同胎,聯臂而生,以刀分之,一死一生,生者臂有長痕’。楫下拜泣曰:‘是吾母也,撫起薰沐,焚香告天,跪舔其目,復明。’”因建此塔,命曰報恩。
民間傳說
相傳宋朝有學子叫馮楫,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還有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哥哥,兄弟倆靠母親一人養育成人。馮楫自小克苦讀書,而其兄只愛勞動不愛讀書。這樣母親也多了個幫手,為小馮楫學習創造了一定條件。小馮楫由於學習努力,不足二十歲就考取了功名,並被派遣到瀘州當安撫史。在宋朝安撫史不只管軍隊,還兼任地方長官。由於馮楫勤政,將瀘州治理得津津有條,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深受瀘州人民的愛戴。一年馮楫原籍岀現傳染病,哥哥病死,母親離家出走,沿路乞討來到瀘州。一日馮楫撫慰難民,在難民中看到了母親。但老母已雙眼失明,認不岀跪在面前的是自己的親生兒。馮楫痛哭失聲,自言自語地說:兒子不孝,讓母親受苦了。馮楫想用眼淚和舌液醫治老母的眼疾,他這一舉動感動了當時的瀘州名醫,名醫將馮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久使馮母復明。復明後的母親,對馮楫要求更加嚴格,馮楫更加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更好。在馮母去世後,當時瀘州鄉紳百姓想集資為馮母建塔,但馮楫不準。到馮楫去世後,瀘州人民才修建了報恩塔,報答馮母養育了好兒子,使瀘州人民過了一段平安富裕的好日子。
建築構造
立面
報恩塔坐西向東,寓西方極樂之意。磚石結構,通高32.16米,塔身呈八邊形。塔建於平台之上,平台始立八角形塔座,最下為須彌座,則其上枋之下用梟混,“而梟混之使用,最早也過不了五代末期”。其上有勾欄、斗拱及平座一圍。塔基八邊形,每邊長4.1米,底層直徑10米,高4.5米,塔身呈八邊形。因宋代“八卦方點陣圖式出現,凡事要與八卦相附合。”
塔的平面由四邊形轉向有四正四維的八角形,所以宋代以後塔的平面基本以八角形為主。八面八角,象徵八方,連同上下共“十方”,都是光明淨土。外觀上,從第四層起,層高和層寬均有遞減,全部輪廓,微有卷殺,外觀至為勻妥秀麗。塔基和底層裝飾華麗,除了隱出椅柱,闌額、斗拱、門、窗外,還飾以天王、力神、塔幢和各種裝飾紋樣。與北魏等早期簡樸而具有若干外來影響的形式有很大的區別。塔底層四門四龕,正東西南北四面開窟造象,甬道兩壁開小龕內置馮楫建塔事跡造像,其它四面各有浮雕。
塔身
塔身八角隅設仿木圓柱倚牆,而“圓形依柱用在磚塔,唐以後盛行,圓柱之上有額枋,其在角柱出頭處斫齊”。蓮瓣裝飾束腰柱頭,用平板枋承攢斗拱。斗拱出兩跳華拱,角柱上的轉角鋪作。在大斗之旁,用附角斗,補間輔作一朵,用四十五度斜拱。塔各層各隅砌圓柱上施闌額,闌額之上為磚砌斗拱,各層斗拱之上用菱角牙子出檐。
報恩塔從底層到第三層上下檐口出檐基本相同,第四層到頂層,上檐出檐則明顯小於下檐,斷面微凹,層層上收。檐下的裝飾內容,如仙靈鳥獸,山水花木,吉祥文字,幾何圖案,如第二級檐下浮雕吉祥靈獸,文房四寶等裝飾。第三級下施豬、牛、羊、犬和農田山林圖像,為報恩塔增輝不少。
塔頂
塔頂以蓮座立金屬剎,剎基東南,西南,西北, 東北有四尊銅鑄力士像。剎由基座,束腰蓮台,覆缽相輪,華蓋,寶光,圓光,仰月等組成,與宋代流行塔剎式樣基本相同。報恩塔相輪五重,中國塔剎相輪皆為奇數層,究其原因,實為“天在上,是圓的,向高發展用天數”。
形制
報恩塔外觀極具密檐塔的特徵,塔內穿心柱式踏道,似有保持唐以前的古意,穿心柱為八邊形,共有107級踏道經塔心盤旋至頂。
報恩塔在建築形制上有其特殊之處,重檐八角七級塔,甚為奇異。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座佛塔與之相同。塔高不過三十米竟出現十三層檐子,使用重檐使其極似密檐式塔,內部實際為七層,有的部位一層高卻占了兩重檐子,工匠採取這樣的處理方法可以使他的高聳感加強。
文化價值
文物價值
據《瀘縣誌》所載,塔中原藏佛經大小乘各48部,已隨時間流逝而消失。“文革”中,塔頂裝飾,塔內石刻造像,瓷佛像等破壞殆盡。但塔內尚存90龕、256尊具有典型南宋風格的深雕石刻,其風格與鄰近的大足石刻有著極明顯的淵源關係。特別是第七層內壁上馮楫立侍,保存完好。馮楫頭戴綸巾,身著便服,雙手捧如意,向西侍立,端莊肅穆。許多雕刻神象,無論是佛、菩薩、天王、羅漢等,都變成中國人容貌和裝束,多是宋代衣服款式。佛像大體可分為兩類:一為佛菩薩造像,二為佛教故事。佛像有阿彌陀佛,華嚴三聖(釋迦牟尼、文殊、普賢),孔雀明王、觀音相等,人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宗教文化
寺院因塔而興,並且是規模較大的寺院才有佛塔,佛塔由於其特殊的材料和技術上的突破,較木構更耐火與氣候的變化。因此,當開福寺經歷一次次的重建。報恩塔則歷經八百年如一日,其32米的高度,足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視點方式與景觀效果”:“一是具有崇敬、威嚴感的信仰型視點方式,通常是距離較近,仰視角度較大的觀望方式;二是欣賞美麗風景型的視點方式隨著距離變遠,仰視角變小,在約為9-12度左右的屬最佳眺望視角,這種方式的氛圍輕鬆、空間感較強。”馬克思也曾經說過:“巨大的形象震憾人心,使人吃驚……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報恩塔以其獨特的構造,塔內豐富、精美的雕像和雕飾,讓較難懂的經文更容易、更直觀地傳播和傳承佛教文化。
孝道文化
宋代是儒家學復興時代,並產生了新儒學—理學,宋代理學堂基於北宋, 南宋是理學的發展時期。宋代理學的產生,是魏晉南北朝以來儒、釋、道三家互相滲透的結果,是一個以儒學思想為本,吸收佛道兩家為一龐大體系。理學非常重視“孝”,《抱朴子》:“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道德經注》:“六親不和,有孝慈”六親不和之後有孝子,慈父。《孝經集注》:“故自天子至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足說明人人皆重視孝這一道德規範。道家經典《三平經合校》也指出:“上善孝子亡為行也,黨尊道不敢為父母致憂,居黨善養,是夕存其親,從己生之後,有可知以事,未嘗有重過罪名也,此為上孝子也。”母乞討多年,楫感有虧於母,故建塔報恩。佛教學者有不少闡述道的論述,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著名禪僧契嵩《鐔津集》卷八·寂子解:“儒者治世,佛者治心”,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並著有《孝論》認為“夫孝,諸教皆事之,而佛教殊尊也。”
報恩塔內有楫跪舔其母之目的故事和建塔事跡等大量關於“孝”的題材。孝作為中華傳統的重要美德,而馮楫作為一代儒釋大師則更是身體力行。因此,為報母恩而建報恩塔,後人屢次修繕,絕非僅僅為此,而是緣於報恩塔這一“孝”文化歷史豐碑。報恩塔所倡導的“孝”文化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環境價值
報恩塔 通過人體尺度相對比而表達環境意圖在佛教建築環境中有許多實例。佛塔以其尺度遠超出庶民之上,從而使環境賦予壓倒一切之勢。根據感覺心理的約定也可以傳播環境意義。
報恩塔調整視覺的辦法則是利用卷殺、側角、飛檐和以白色為主的冷暖色對比等來實現。報恩塔以其絕對的凌空姿勢,從其它事物中“突出”出來,外部輪廓線直指天際線,而大雄寶殿及其它小木作只起“退出”去的陪襯作用,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由於宋代佛、道兩教並重,因而這類建築頗多,據《平江圖》記載有100多個寺觀,較大的寺廟有高塔,如城北的報恩寺塔、羅漢院雙塔、雲岩寺塔都反映了宗教建築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由於這些高聳建築物的位置選擇恰當,與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良好的城市對景,並構成豐富美麗的城市立體輪廓。”
報恩塔對於附近的景觀也自然起到保護。河流、綠樹、建築富有生機的環境,可以說它深層地對生態環境起著積極的作用。
文物保護
1991年4月,報恩塔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瀘州實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投資4100萬元,對報恩塔進行包裝,拆除和遷走報恩塔周圍的房屋,恢復了一些古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
2000年至2001年,瀘州市政府組織專家隊伍對報恩塔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葺;拆除了報恩塔周圍破舊建築,翻新塔身,安裝夜景燈,擴建廣場綠地,新建了音樂噴泉,成為鬧市區的一大文物景觀。
2013年5月,報恩塔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0月,瀘州市計畫對報恩塔將進行保護性修葺,並開展實地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勘察並批量取樣白塔內外立面塗料;對取樣進行實驗分析,如材料配比、骨粒粒徑、材料飽和吸水率、密度等。本次現場勘察及實驗,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報恩塔本體保護工程提供了科學依據。
2016年07月,報恩塔文物維修保護工程正式啟動。此次報恩塔的修復,邀請了同濟大學戴仕炳教授對報恩塔採用“宋代塗料”配方進行恢復,並運用於塔身重塑。報恩塔身牆面抹灰總共有五層,第一層為宋代原始抹灰,為米白色。在元代、明代、清代以及近代,報恩塔經過多次修復,使用的抹灰都不相同。在修復報恩塔內部地面當中,將使用三合土。還將恢復報恩塔塔身上的風鈴。維修結束後,報恩塔將完全呈現出宋代時的原始風貌。
社會影響
2016年9月,川劇《報恩記》在瀘州首演,該劇是瀘州在“十三五”期間創作的首部大幕戲,由瀘州籍梅花獎得主孫勇波和王玉梅主演。《報恩記》劇情以報恩塔相關的民間故事為原型,以南宋時瀘州安撫使馮楫與母親的故事為主線,弘揚中華傳統孝道。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
報恩塔位於瀘州市市中心的江城主幹道,步步高超市對面,可乘做20、148、17、114(只要途徑主幹道的車都可以)在水井溝下車即可到達報恩塔景點。
•門票信息
免費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周邊景點
瀘州老窖旅遊區、國窖廣場、龍透關、瀘州老窖窖池群及釀酒作坊、百子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