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洛夫[蘇聯布爾什維克革命者和重要領導人]

基洛夫[蘇聯布爾什維克革命者和重要領導人]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俄語: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1886年3月27日-1934年12月1日), 20年代—30年代聯共(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歷任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等職。1934年2月起任聯共(布)中央組織局書記和委員,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獲列寧勳章和紅旗勳章各一枚。1934年12月1日在列寧格勒斯莫爾尼宮被敵人暗殺,葬於莫斯科紅場。他的遇刺事件直接觸發了被稱為大清洗的恐怖鎮壓。

人物生平

1886年3月27日誕生於維亞特卡省烏爾茹姆(今基洛夫州)的一個勞動人民家庭。

1894年上國小。

1897年人烏爾茹姆市立中學。

1901年中學畢業後保送進喀山機械技術學校學習。

1904年畢業後遷居到托木斯克,任市政管理委員會繪圖員,同時在托木斯克工學院基礎訓練班學習。

1904年底加入托木斯克社會民主工黨組織中的布爾什維克小組。

1905年被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托木斯克委員會委員。

1906年在托木斯克建立地下印刷廠,從事黨的宣傳工作,同時在鐵路工736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與世界各國革命的興起(1917年一1936年)人中做黨的工作。

1905年一1906年數次被捕。

1908年6月前往伊爾庫茨克,從事被警察破壞的布爾什維克黨組織的恢復工作。

1909年5月被派往弗拉季高加索(奧爾忠尼啟則市),領導該地的布爾什維克黨地下組織的活動,曾以自由派報紙《捷列克報》撰稿人的身份進行工作,並開始用"基洛夫"的筆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

1910年一1914年間,在北高加索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的政治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北高加索地區積極宣傳和貫徹黨的"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決議,同當地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史達林與女兒和他的內定繼承人基洛夫 史達林與女兒和他的內定繼承人基洛夫

1917年2月革命勝利後。被選為弗拉基高加索蘇維埃委員。

1917年10月,被選為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並參加了彼得堡的十月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勝利後。黨中央派他返回高加索,在捷列克州和北高加索其他地區領導建立和鞏固蘇維埃政權的鬥爭。

1919年2月,被任命領導阿斯特拉罕市和阿斯特拉罕邊疆區的防禦工作,先後擔任邊疆區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軍獨立第十一集團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南方集團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在這一時期,他還積極領導了北高加索地區黨的地下工作和反對鄧尼金的游擊戰爭。

1920年5月開始擔任俄羅斯聯邦蘇維埃政府駐喬治亞孟什維克政府的全權代表。同年又受命率蘇俄代表團在里加與波蘭簽訂和平條約。10月中旬返回北高加索後,當選為俄共(布)中央委員會北高加索局委員。

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21年7月,當選為亞塞拜然共產黨(布)中央委員會書記。基洛夫是高加索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創始人之一。在他和奧爾忠尼啟則的共同努力下,1922年,亞塞拜然共和國、亞美尼亞共和國和喬治亞共和國聯合成立了南高加索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並通過了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決議。

1923年在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1920年代初,在蘇共全黨的大辯論中,他堅決支持史達林,反對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1926年到列寧格勒接替季諾維也夫任州委書記。在列寧格勒,他領導了當地的工業建設,強硬推行農業集體化,拆除了幾十座教堂,逮捕被認為是對抗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分子。同時,他口才出眾,當時政治局委員中,敢於到工廠去直接面向工人講演的,唯有他一個。

1925年12月調到列寧格勒工作,

1926年2月在列寧格勒省召開的黨的第23次特別會議上當選為聯共(布)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併兼任聯共(布)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聯共 (布)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30年起任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1930年代,基洛夫在蘇共黨內風頭日盛。1930年7月13日,基洛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被選為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會書記,進入蘇聯最高領導層。在柳京集團反對史達林的處理會議中,基洛夫挺身而出,反對史達林對他們處以極刑的決定。

1934年的中央委員會選舉中,基洛夫得到最少的反對票3票,同時史達林得到最多的292張反對票。政治局委員卡岡諾維奇下令將選票銷毀,宣布史達林和基洛夫並列得到3張反對票。史達林得以繼任總書記,而基洛夫任政治局委員、黨中央書記、中央組織局成員。史達林曾建議基洛夫到莫斯科工作,基洛夫沒有同意。回到列寧格勒之後,基洛夫還作主把一部分軍隊的庫存糧食拿出來分給饑饉的工人。

1934年12月1日,一個因為工作安排不得志而多次上訪的人,奧尼德·瓦西里耶維奇·尼科拉耶夫,暢通無阻地進入了平日戒備森嚴的列寧格勒市委所在地斯莫爾尼宮,用手槍將基洛夫打死。

這次刺殺的動機有爭風吃醋(基洛夫很討女人歡心,與多人有染)、德國人主使(尼科拉耶夫事前數次去德國領事館,事發後次日德國領事回國再未赴蘇聯)、史達林清除威脅等多種說法。

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內的走廊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一位潛入宮內的兇手厄古拉也夫槍殺。這一事件遂成為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開端。

基洛夫被刺事件至今是一個案情撲朔迷離的歷史疑案。兇手尼古拉也夫雖然當場被捕,並由當天趕到列寧格勒的史達林親自審問,但審訊記錄始終沒有公布,尼古拉也夫當月即被槍決;另一個主要證人鮑利索夫(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在前往受審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

史達林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對此案的高度重視,他親自前往列寧格勒參與調查和審訊,並且宣稱此次暗殺是由托洛茨基集團所策劃,繼而以此案為契機,開始了“大清洗”。

基洛夫死後蘇聯有多處地點以他命名,如列寧格勒芭蕾舞基洛夫劇院(現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州及其首府基洛夫市、莫斯科捷運的基洛夫站、伏爾加格勒的基洛夫區、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等等。另外,還有基洛夫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電子遊戲《紅色警戒2》中的基洛夫飛艇,等等。1939年在巴庫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基洛夫塑像,1991年亞塞拜然獨立後塑像被拆除。

2009年12月1日,在前蘇聯領導人—政治局成員、中央書記、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謝爾蓋·基洛夫(Sergey Kirov)遇刺75周年之際,俄羅斯聯邦安全總局解密了一批與基洛夫案相關的檔案。聖彼得堡市政府新聞處宣布,包括兇手尼古拉耶夫(Leonid Nikolaev)日記在內的58套檔案,已經移交至聖彼得堡市基洛夫博物館。

1904年,尼古拉耶夫出生在彼得堡的一個工人家庭。很小的時候,他就失去了父親,再加之其身體一直不太好,長大成人之後,性情變得暴躁異常。

18歲時,他成為了聯共(布)黨員;21歲時,他擁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庭:1925年,他與比他大3歲的拉脫維亞姑娘米麗達·德拉烏列結婚,並很快就生了兩個漂亮的兒子。雖然曾經在共產主義大學學習過,但他總是不能在任何單位工作很長時間,無數次更換工作之後,1933年10月,他轉至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單位—列寧格勒黨史研究所,擔任黨史流動宣傳員。

此後不久,黨史研究所內部徵召黨員投入運輸系統,可尼古拉耶夫卻拒絕到鐵路上出長差,理由是他身體不好應該療養,並且,他還有兩個年齡尚小的孩子。結果,他被雙開了:不僅被開除出黨,而且還被開除了公職。

儘管被開除後不久,尼古拉耶夫的黨籍又被恢復並接到了到工廠工作的建議,然而,曾經拎過公文包的他卻並不甘心去乾體力活,他開始頻繁向各級黨政機關及各位領導人—甚至包括史達林本人—寫信控訴自己受到了非人待遇。在給衛生人民委員會的一封信中,他還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請在7月1日之前給我回答—讓還是不讓我去療養。我該得到療養許可證了。”

此外,他還提出要求,到列寧格勒州的療養許可證,他還不要,他需要到最好的地方療養。

當然,這些控訴信沒有得到任何回音,而且,作為一個失業者,他甚至被剝奪了食品供應證——他的家庭只能靠其夫人米麗達一人來供養。當時,有15年黨齡的米麗達已出任了列寧格勒州重工業局視察員。

除了向各級黨政機關寫控告信之外,尼古拉耶夫開始了寫自傳體日記。在日記中,他寫道,他已經30歲了,準備將這本自傳留給兒子馬爾克斯及列昂尼德做紀念—作為一個失業者,他有大量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情。

在這本日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起意報復當權者,並如何準備這次謀殺的。1934年8月,長時間的不得志已讓尼古拉耶夫接近瘋狂,他不僅決定採取報復行動,而且還準備轟轟烈烈地死去。“我的槍擊,將類似於日裡亞波夫的槍擊!”在日記中,尼古拉耶夫寫下了這樣的誓言。安德烈·日裡亞波夫是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刺客——他是刺殺俄皇亞歷山大二世的主謀之一。

顯然,尼古拉耶夫已將其刺殺目標鎖定為其所在地的最高領導人——列寧格勒州州委書記基洛夫。

1934年12月1日下午16時30分左右,基洛夫進入州委辦公大樓斯莫爾尼宮,並沿主樓梯來到了三樓。據基洛夫博物館的資料顯示,就在基洛夫從主走廊拐向左邊的走廊準備走向自己的辦公室時,後腦中槍倒地。聞聲衝出來的工作人員及警衛人員,在基洛夫的屍體旁抓住了手持左輪手槍、有些神經質的尼古拉耶夫。15分鐘之後,醫生將基洛夫抬進其辦公室進行無效搶救之際,尼古拉耶夫的妻子米麗達也被控制起來。

尼古拉耶夫被抓後,立即接受了突審,不過當時他情緒已經失控,直到當晚21時被第二次提審時,他才斷斷續續地作了較有邏輯性的交待。

關於兇器的情況,安全人員倒是很快就查明了:尼古拉耶夫行刺時所用的左輪手槍,早在1918年他就擁有了,1924年他從蘇聯政府手中得到了相應的持槍證(編號4396),1930年4月,重新註冊(證件編號12296)。

雖然基洛夫在政治局中僅排名第八,但他是史達林堅定的追隨者,在1920年代初,在蘇共全黨的大辯論中,他堅決支持史達林,反對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1883年一1936年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首任主席)。1926年,他到列寧格勒接替季諾維也夫任州委書記。

同時,他和史達林有著非常密切的私人關係。史達林的衛兵在回憶錄中曾表示,長時間的聊天之後,史達林甚至肯把自己的床讓給基洛夫睡,自己則跑到一邊睡沙發。

基洛夫遇害的訊息傳到莫斯科之後,暴跳如雷的史達林立即下令開始準備特別專列,他要親赴列寧格勒察問此案。12月2日上午10時30分,史達林帶同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等多位高級領導人乘特別專列趕到了列寧格勒,下車伊始,他就在列寧格勒火車站痛罵了前來接站的國家安保人員。

抵達列寧格勒的當天,史達林就親自提審了尼古拉耶夫。之後,安全部門的高級領導人亞戈達、葉若夫、阿格拉諾夫也先後提審了尼古拉耶夫。不過,在所有的審問中,尼古拉耶夫都堅稱,他是單獨用私人武器完成了謀殺。

除提審尼古拉耶夫之外,史達林在1934年12月2日還決定提審案件中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案發後馬上被捕的基洛夫的衛隊長鮑利索夫——正是他陪同基洛夫上了三樓。然而,就在去見史達林的路上,鮑利索夫卻因車禍死於非命(車中的其他人一個也沒有受傷)!

相信這一“意外”肯定在加深史達林憤怒的同時,也讓史達林感覺到了死亡離他是如此之近,因此,史達林突顯了其行事殘忍果決的一面,一道其親手準備、被俄羅斯歷史學家尤里·沙巴瓦爾稱之為“恐怖憲章”的命令出台了:以後類似案件必須在10天內偵結,極刑判決之後則立即執行。

基洛夫的遺體,很快被運到了莫斯科,1934年12月6日,史達林親自為之主持了盛大的葬禮,並為其抬棺。米高揚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到:“基洛夫的逝世,是繼列寧逝世之後,令黨和國家最為痛苦的事情了,那種悲痛甚至超過了捷爾任斯基逝世時的悲痛。”

1934年12月29日,尼古拉耶夫及其13名所謂“列寧格勒中心”同夥被處決,在此之前,已有103名前白俄近衛軍成員被鎮壓。

兩個多月後,已因喪失警惕而被開除出黨的米麗達也於1935年3月10日被槍決。除米麗達本人之外,她的妹妹及妹夫同時也被鎮壓。此外,尼古拉耶夫的兄弟彼得·尼古拉耶夫,米麗達的哥哥彼得·德拉烏列也相繼被捕。尼古拉耶夫的兩個姐姐、堂兄也都被送進了集中營,其母則被發配到邊遠的農村居住。

尼古拉耶夫的兩個兒子,6歲的馬爾克斯、3歲的列昂尼德,也被送進了福利院。馬爾克斯直到80來歲的時候,才從基洛夫博物館館長塔吉揚娜的檔案資料中,第一次看到了母親的照片—2005年8月17日,經公民馬爾克斯·德拉烏列提出申請,俄聯邦總檢察院仔細研究相關檔案之後正式宣布,尼古拉耶夫之子馬爾克斯·德拉烏列為“鎮壓受害者”,其政治鎮壓受害者的地位被正式確認。

其實,在兒童福利院長大的馬爾克斯·德拉烏列即使是成年之後,也不知道自己和著名的基洛夫案有關係。直到2005年1月,在電視中看一部有關基洛夫案的電影之際,讓一直在使用母姓——德拉烏列這個姓在俄羅斯非常少見——的他在仔細研究有關兇手孩子們的資料之後,才突然意識到,他有可能是“兇手”的兒子之一。

“我不記得父母了,”他在自傳中如此寫道,“我只記得6歲之前,我是住在列寧格勒,住在一所C型的大樓里,家就在拱門的上邊,親人則有爸爸、媽媽、奶奶及小弟弟列尼亞,1935年1月,我進了維堡區的第44兒童福利院。”直到現在,馬爾克斯也沒有找到任何與弟弟列昂尼德有關的音信。

而尼古拉耶夫全家因之而變得悲慘無比的命運,只是一個更大悲劇的開始——利用基洛夫案,史達林發動了對前托派分子及其主要反對派—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的攻擊,從而引發了蘇聯歷史上著名的大清洗。

個人作品

他一生刻苦鑽研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並能把馬列主義原理與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聯共(布)黨內有關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方針、路線的歷史爭論中,他都站在多數派一邊。他的著作有《基洛夫言論集》,並參加了《蘇聯國內戰爭史》一書的編輯工作,同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史達林、日丹諾夫一起審閱過《蘇聯近代史教程》《蘇聯通史教程》,還發表過《關於蘇聯歷史教科書提綱的意見》和《關於近代史教科書提綱的意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