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世紀,基拉韋厄破火山口的主要底板經歷了若干次熔岩填滿期和崩塌期。到1919年才呈現出現在的深度——150公尺(500呎)。鋪著近代熔岩流的火山口底板上有哈勒冒冒(Halemaumau,意為「蕨屋」)坑,它是個內火山口,是基拉韋厄火山最活躍的排放口。哈勒冒冒是傳說中的夏威夷女火神佩利(Pele)的家。夏威夷火山觀測站設在哈勒冒冒附近基拉韋厄西沿上的尤韋卡胡納(Uwekahuna)。基拉韋厄頻繁的噴發通常是非爆炸性的,而且僅在哈勒冒冒範圍內,形成一個沸騰的活躍熔岩湖,熔岩有時順著破火山口的底板和邊側上升並溢出。但在1790年,一次突如其來的蒸汽爆炸竟把正在該破火山口附近行軍的一支夏威夷部隊的一部分人炸死了。1924年的一次猛烈程度低些的爆發把哈勒冒冒火山口擴大到了400公尺(1,300呎)的深度。1955年東裂隙中的一次伴有一連串猛烈地震的噴發是夏威夷有史以來最有破壞性的火山噴發之一,熔岩從裂隙中湧出延續整整88天,摧毀了一個村莊以及超過16平方公里(6平方哩)的寶貴的甘蔗田和果園。1975年的一次持續時間短些的類似的噴發之後接著是一陣破壞性的海嘯。1983年開始的一連串的噴發中,基拉韋厄造成一條流動的熔岩河,一直流到火山以南48公里(30哩)的海里。
1959年,基拉韋厄正東的一個火山口,小基拉韋厄(Kilauea Iki)驚人地噴發了,造成一個120公尺(400呎)深的熔融的熔岩湖,並在其南沿附近造成一座火山渣錐——普庫普埃(Puu Puai,意為「迸發的山」)。東裂隙帶保持著許多坑狀火山口,末端一個是馬考普希(Makaopuhi,深300公尺〔1,000呎〕)。位於西南裂隙帶上的、距基拉韋厄9.5公里(6哩)的小冒納(Mauna Iki,高924公尺〔3,032呎〕)是沙漠地區中的一座低矮的火山穹丘。
基拉韋厄周圍有冒納羅亞火山(西面和北面)、卡烏沙漠(Kau Desert,西南面)、艾納侯大牧場(Ainahou Ranch,南面),還有一片熱帶的蕨類叢林(東北偏北)。濱海的卡烏沙漠的組成中有荒蕪的熔岩,有帶硬皮的火山灰,還有高3∼9公尺(10∼30呎)、由風吹來的火山灰和浮石所構成的移動沙丘。此破火山口以東的瑟斯頓熔岩管道(Thurston Lava Tube),長135公尺(450呎),是當熔岩河的外殼變硬而內里熔融的熔岩仍繼續流動時形成的。西北方的普奧拉熔岩圍孤島(Kipuka Puaula,亦稱「鳥園」)是一片點綴著寇阿相思樹(koa)、麻六甲蒲桃、無患子樹、金斑鴴樹和黃葉槐等各種樹叢的綠色草原,有一條充滿野趣的、通往一處開闊森林的崎嶇的小徑,森林裡有許多種當地土生的喬木。
最新噴發
2014年10月28日,美國夏威夷島上的小鎮帕霍瓦(Pahoa)受到基拉韋厄(Kilauea)火山岩漿威脅,小鎮居民已被迫從家中撤離。緩慢流動的岩漿已經燒毀了該鎮的第一棟房屋,消防人員對其無能為力。基拉韋厄火山噴發出岩漿所形成的一條50米寬的火山岩漿帶過去幾周一直在朝帕霍瓦流動。火山岩漿已經流過當地一座公墓,並迫使兩條公路關閉。隨著岩漿不斷逼近,夏威夷當局已經開始疏散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