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運動

埔里運動(Puli y)由張麗旭於1954年創名,原指台灣中央山脈西翼古近紀淺變質岩系之間的構造運動及其相關的變質作用。 此次運動使西部盆地趨於穩定,形成北北東向的隆起和坳陷,對中新世及其以後的沉積起重要控制作用,造成台灣西部南、北盆地的明顯差異。

埔里運動(Puli orogeny)由張麗旭於1954年創名,原指台灣中央山脈西翼古近紀淺變質岩系之間的構造運動及其相關的變質作用。S.C.Sun(1985年)將埔里運動推廣到台灣西部濱海平原及近海地區,據地震剖面和鑽井資料確定始新統與漸新統上部層位間為一廣泛發育的不整合面,而缺失漸新世早、中期沉積,認為這一運動主要發生於早漸新世,致使始新統及更老岩層褶皺隆起,並遭剝蝕。此次運動使西部盆地趨於穩定,形成北北東向的隆起和坳陷,對中新世及其以後的沉積起重要控制作用,造成台灣西部南、北盆地的明顯差異。此運動相當於喜馬拉雅運動之第二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