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城關鎮是“雍陽古郡”故址,位於武清區西北部,在天津、北京之間,東距天津港71公里,北距首都國際機場80公里,南臨京山鐵路,西與河北省廊坊市相連,鎮內公路網密集,加之京津塘高速公路貫穿本鎮,距京津塘與京滬高速公路交口僅5公里,使城關鎮的交通極為便利,四通八達。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管轄30個村街,有28000口人。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9億元,綜合實力位於武清區鄉鎮前列。
交通優勢
三條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廊坊站)、京津高速(高村站)、京滬高速(白古屯站)緊鄰鎮域均設有出入口。即將拓寬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廊坊至曹妃甸高速公路也將在城關設立出入口。
三條鐵路:京滬高速鐵路(鎮西15公里廊坊站)、京津城際高速鐵路(鎮東南25公里武清站;至北京城區20分鐘; 天津中心區10 分鐘;濱海新區區核心區30分鐘)、正在規劃建設中的京津捷運必經城關和京濱工業園,並留有出入口。
文化內涵
明朝洪武初年,武清縣治自今泗村店鎮舊縣村西遷至元朝遺留的“衛帥府鎮撫衙”,位今城關鎮政府之東。明正德初年知縣陳希文在新建的縣衙外圍修築龐大的土垣,以抵禦流寇和土匪;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沈文冕與專事城防的兵備副使楊大章特邀多方高士謀劃築城事宜,經報朝廷奏準後,築以土城。這便是隆慶三年(1569)後巡撫都御史劉應節和知縣段雲鴻等人相繼“甃磚”並多次大規模動工修繕的武清城。
中軸分明 追崇子午
閱讀明、清兩代武清《縣治圖》,可清晰看到武清縣衙的照壁、正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內宅),包括後建於北城之上的鎮雍樓與北極台都非常嚴整地坐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這條“中軸線”就是現在城關鎮內的北大街。閱讀1938年的武清《縣城圖》,又清晰看到這條北大街與小南街(現西南街)相連並筆直地伸向南城,且經勘測證實這條北大街恰是縣城的東西中軸線。顯然,縣衙的“中軸線”同時也是縣城的“中軸線”。
據清乾隆七年《武清縣誌》載:明嘉靖二十二年築的土城將正德初年所築的土垣東、北兩面截去349丈(城周始為1570丈),隆慶三年將土城“甃以磚”,再次修整城周並縮減百丈(武清城周長終為1470丈)。兩次“縮減”,皆是為達到北大街這條中軸線南北之“正”和東西之“中”。 中軸線亦稱正中線。古以正北為“子”,以正南為“午”,正中線即為子午線。這就是說,武清縣衙坐落武清城的正子午線上,此與民間關於武清“子午衙門” “子午城”的流傳恰恰吻合。
古為六朝皇都的紫禁城坐落於北京城的正子午線上,蘊意皇帝貴為天之驕子,理當居中;武清縣衙坐落於武清城的正子午線之上,則暗寓武清命官受“天子之命”,領一方水土,牧一方子民,官府居中,統帥全縣。同時也向世人昭示武清命官近民親民,正大光明和斷事公道之意。
築城辟市 嚴依古制
古代築城以“頒圖營造”,此乃一種規制。頒就是朝廷奏準並頒布,營造就是根據規制進行建造。周代《考工記》明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築城定製。“國”即為城。意為工匠築城其城周要達到九市里(古以九為數之極,城乃國乎,不可少於九數),並且“旁開”三面城門就可以了(三生萬物,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城之,家也,門多則氣散)。武清城周1470丈,計9.8里,並只開啟東、西、南三面城門(北不啟門)。“左祖右社”和“左文右武”皆為古代儒禮的“尊天”思想。面朝後市,即指重要場所(官府衙門)必須朝向南天,而街市辟於重要場所之後。武清縣衙(三堂)後垣至北城不僅相隔一條池塘,並辟有一條東西街巷(古稱“衙後巷”清至民國年間尚有百姓居住)。此後巷被認為是建造縣衙和“營造”城池時,依據“頒圖”設定在此的“後市”(古代民間貨幣交換多在廟市進行,而對自然形成的街市,一般為限制“民聚”由官府特設場所)。
崇尚儒禮 左文右武
武清孔廟始建年代現無考,但據史志記載歷朝歷代武清官府對孔子的禮尊之重,和對孔廟的建造規模及修繕情況看,應建於縣治遷至城關後的明永樂年間。《大明御典·先師卷》稱:明成祖朱棣當政22年中三次上諭地方“以律於民,治人也;以理於民,治心也。”理,即儒理、儒教。地方興建孔廟,當是這一時期。
武清孔廟(又稱文廟)和其他地方孔廟一樣,為縣學所在。凡入仕者,先入縣學,經縣試、府試、院試錄考合格者為生員(俗稱秀才),方可逐級參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直至金榜題名。清光緒末廢除科舉制後,縣學稱新學。1930年武清縣第一所私立中等學校,就開辦於孔廟啟聖祠內。
武清孔廟建置規模宏大,中軸分明,禮制完備,每年祭孔大典為武清之盛典,文化內涵十分深厚。神秘的泮池、巍峨的學宮、學宮南的魁星樓、神路東的文昌閣等,嚴謹地組合成充滿中國古典式的文化建築群,為一方之冠。
孔廟大成殿之東的啟聖祠供奉孔子的父親,之西置有名宦祠,禮尊“左祖右社”;縣衙大堂前東側設吏房、戶房、禮房,西側設兵房、刑房、工房,禮尊“左文右武”;以縣衙為正,東有孔廟,西有城隍廟,禮尊“左文右武”;自南門入城,西有孔廟,東有關帝廟,禮尊“左文右武”;從東門入城,南有孔廟,北有關帝廟,禮尊“左文右武”。“左祖右社”和“左文右武”,是儒家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而“天”居上的儒家理念尤其突出體現。武清崇儒尊禮至深至重,不愧為“四方清明”、“崇儒興學”、“昔賢代起”的京畿“首善之域”。
建置布局 充滿神奇
武清城關故城有“一條魚背街,二廟東西對,三門建成瓮,四壇喊不歸”之說。“一條魚背街”即城內東西正街大、小角之間(全城至高點)與南北兩側和東西兩頭的落差,猶如一條頭東尾西的魚背。魚背街古來流傳“有車無轍”,為縣城三怪之一(另兩怪為“有桃無樹”和“有橋無水”本章不再贅述)。“二廟東西對”即城東門外建有藥王廟,坐東朝西,居城門北側;城西門外建有龍王廟,坐西朝東,居城門南側。兩廟一東一西,一門南一門北,不僅坐落對稱,且兩座廟門皆等距離地朝向城池。道教廟宇如此建置,極為罕見。“三門建成瓮”即縣城東、南、西三面的主城門外,均築有和主城同等高度、同等厚度的半月狀外城,稱瓮城。有敵入侵,可成“瓮中捉鱉”之勢而殲之,亦為城防一大特色。“四壇喊不歸”喻武清四個祭壇皆距城(門)相同距離,聽不到相對的喊話聲。天壇位於南門外西側偏南,地壇位於北城外東側偏北,先農壇位於東門外南側偏東,社稷壇位於西門外北側偏西。此四壇雖非同朝而建,卻與外城的間距極為均等和對稱,令人稱奇。
巍巍鐵城 雖毀猶存
清乾隆七年《武清縣誌》載,“諸縣俱城,獨武清稱壯” “城且堅,至目之為鐵城“,由此可見,武清城關故城古時“鐵城”之譽,確為實也。
城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武清城未遭遇大規模戰爭的破壞,卻歷經幾次洪水、地震之災。明萬曆三十二年的特大洪水“淹城磚至24層”;清康熙七年的洪水致縣城“三門俱塞,水瀑入城不能御”;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詔戶部發帑大規模重修武清城(傳為宰相劉墉駐守督修)。
巍巍鐵城見證著武清的滄海桑田,自明朝洪武初年首任武清知縣謝榮始,有記載的歷任武清知縣、縣令、知事、縣長多達150餘人(未被記載者尚有數十人)。這些武清的“父母官”在漫長的風雲變幻中,歷經多少艱辛與興衰,創造了多少顯著業績,這一切已無從說清了。
1958年前後,巍然矗立400餘年的武清“鐵城”,被毫無緣由地毀掉了。痛哉,悲哉!城雖毀,但這座內涵豐富並尚待繼續搶救挖掘的“文化古城”,定將成為中國北方地方縣城的“經典”而載入史冊。
歷史概況
早於明洪武初年,武清縣治因避水患就遷至於此;嘉靖二十三年始築土城;隆慶三年始築磚城。相傳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遣宰相劉墉重修城關城。志載:“各縣俱城,唯武清獨壯”,史譽“鐵城”。自設治始,共有156個知縣、知事及縣長在此為官,成為600年來武清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堪稱歷史名鎮。
行政區劃
村名 | 戶數(戶) | 人口(人) | 耕地面積(畝) |
東街 | 289 | 936 | 1013 |
北街 | 151 | 397 | 412 |
西街 | 214 | 690 | 817 |
里仁街 | 144 | 477 | 790 |
西南街 | 546 | 1708 | 2530 |
東南街 | 593 | 1759 | 1957 |
南元 | 56 | 173 | 248 |
楊莊 | 63 | 206 | 286 |
李莊 | 193 | 572 | 1087 |
尹窯 | 138 | 445 | 989 |
田古屯 | 139 | 470 | 1242 |
草茨 | 333 | 1087 | 2340 |
沙莊 | 120 | 373 | 859 |
東張營 | 336 | 1062 | 2517 |
西張營 | 149 | 492 | 1040 |
后庄 | 187 | 615 | 1832 |
小屯 | 695 | 2365 | 6723 |
五里店 | 143 | 529 | 1207 |
柳林屯 | 271 | 891 | 2253 |
西韓莊 | 84 | 315 | 497 |
薄莊 | 166 | 563 | 1128 |
袁辛莊 | 265 | 874 | 2012 |
楊仲河 | 410 | 1300 | 2955 |
無梁廟 | 309 | 947 | 2739 |
南桃園 | 354 | 1068 | 2914 |
小桃園 | 115 | 333 | 776 |
大桃園 | 695 | 2231 | 5394 |
八里莊 | 319 | 1077 | 4588 |
沙河屯 | 179 | 590 | 1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