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演變
埃米爾(أمير,Emir、Amir)阿拉伯語音譯。其詞來源於阿拉伯語,原意為“受命的人”、“掌權者”,伊斯蘭教國家對上層統治者、王公、軍事長官的稱號。原為阿拉伯統帥的稱謂,現為某些君主世襲制國家元首的稱謂。其意義比較籠統和廣泛:從其軍事統帥意譯為總督;亦從其功能意譯為國王、酋長、頭人、頭目、首領、長官等;亦見有人以其作為貴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譯為親王、大公等等。
突厥在歷史上亦曾使用過這個封號。又譯“艾米爾”,舊譯“異密”。中國《舊唐書·大食傳》譯為“異密莫末膩”。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最初本意有軍事統帥的意思,最早從阿拉伯帝國第二任正統哈里發歐麥爾起,哈里發又稱“眾信士長官” (Amir al-Mu'minin),到倭馬亞王朝,阿拉伯國家哈里發所屬各地封建領主及各行省最高長官總督被稱為埃米爾,後哈里發宮廷衛隊總監(兼都城軍事長官)也襲用此稱號。亦有作為最高級貴族的封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內亂,各地埃米爾與哈里發之間的從屬關係逐漸疏離,最後不少地方的埃米爾只象徵式地承認哈里發的統治權,埃米爾遂取得地區的獨立的軍政大權,並成為當地之君王。
9世紀起,隨著阿拉伯世界政權的解體,一些半獨立和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統治者仍用以自稱。埃米爾廣泛地成為由北非到中東的君主稱號。
塞爾柱帝國和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時期(1250~1517),又成為封建領主和各省軍事長官的稱號。
現當代阿拉伯國家中的個別君主世襲制國家仍沿用,作國國家元首的稱謂,其集軍、政和宗教大權於一身。如科威特、卡達的國家元首稱為“埃米爾”。
埃米爾(أميرEmirAmir)伊斯蘭教國家對上層統治者、王公、軍事長官的稱號。又譯“艾米爾”,舊譯“異密”。中國《舊唐書·大食傳》譯為“異密莫末膩”。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統帥”、“長官”。從阿拉伯帝國第二任正統哈里發歐麥爾起,哈里發又稱"穆民的長官" (Amir al-Mu'minin),從伍麥葉王朝起,哈里發所屬各地封建領主及各行省最高長官總督被稱為埃米爾,後哈里發宮廷衛隊總監(兼都城軍事長官)也襲用此稱號。9世紀起,一些半獨立和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統治者仍用以自稱。塞爾柱帝國和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時期(1250~1517),又成為封建領主和各省軍事長官的稱號。在今阿拉伯國家中,也用以稱呼王子、親王、君主或酋長。如摩洛哥國王仍被稱作“穆民的埃米爾”。有些國家(如巴林、科威特、卡達等)的元首亦稱“埃米爾”。
主要含義
中亞
昔班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朮赤的兒子、拔都的弟弟,自稱“月即別汗”(即烏茲別克汗)。他的後代阿布海爾汗在黃金家族各支系紛紛衰弱的時候,逆勢而起,建立了烏茲別克斯坦歷史上的王朝——昔班尼汗國。但昔班尼汗國統治地域廣袤,由於他傾向於河中地區綠洲農人的勢力,引起草原遊牧民的不滿,在克烈汗和賈尼別克蘇丹的統領下,遷往蒙兀兒汗國(東察合台汗國)西部的巴爾喀什湖以南的伊犁地區與七河流域,脫離烏茲別克汗國獨立,被當地人稱為“哈薩克—烏茲別克人”,哈薩克的意思是“脫離”、“流浪”,此即哈薩克汗國之始。
後來昔班尼汗國分裂為布哈拉汗國與希瓦汗國,他們的君主都號稱汗,在汗的統治下,又分立這大大小小的封建領地,領主的稱號就是“埃米爾”,對於他們的封君汗而言他們是諸侯,對於領地百姓而言他們自然是王公,對應於英語中的Prince。Prince既可指代王子、親王,又有王公、諸侯的含義,所以通過歐洲語言的渠道轉譯的中亞歷史資料,學者往往將埃米爾誤譯為王子。
另外哈薩克汗國的部落王公不使用埃米爾的稱號,而是號稱蘇丹,是兀魯思(封國、部落)的首領,地位等同於烏茲別克的埃米爾。
阿拉伯
埃米爾(أمير)與酋長國(إمارة)
從字面上看,酋長國與埃米爾這兩個單詞同出自一樣的詞根,但是這兩個代表的意思卻完全的不同。前者的字面意義是指那些權力有限的分封國家,而後者則是“管事之人”。
在伊斯蘭教之前的阿拉伯歷史上,埃米爾確實曾經作為酋長被使用過。但是那個時期也僅僅局限於一些影響力和控制領地超過了原來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部落的極限的大部族。那些大部族的領袖,被叫做“埃米爾”。而那些小部落的酋長,則叫做“謝赫”。
伊斯蘭教建立之後,特別是從四大哈里發時期埃米爾的含義轉變為“總督”,第一任哈里發艾布伯克爾就曾經許諾給麥地那一系的“聖門弟子”們各地埃米爾的職位,以換得麥地那一系的支持。
伍麥葉王朝時期和阿巴斯王朝時期,埃米爾成為哈里發王族和一些封疆大吏的封號,在王朝晚期,各地區的割據政權也往往稱埃米爾。這是因為這些割據政權名義上還接受哈里發的領導,但是埃米爾在自己的領地內有相對獨立的權威,因此那些軍閥們都紛紛建立自己的埃米爾國。
在歷史上,有一些時期哈里發們會冊封某些部落的領袖為“埃米爾”將某一塊土地封給這個人,但是這不代表所有的酋長都能叫做“埃米爾”,成為埃米爾之後就相當於接受了哈里發朝廷的冊封,就成為了王朝的正式屬臣,而酋長則有更強的自由性。在歷史上埃米爾國往往就是一個縮小的哈里發朝廷,有完備的宮廷制度和軍事體系,而酋長領地則沒有相對完善的體系,在阿拉伯語的外交辭令中,對“酋長”和對“埃米爾”使用的是兩套完全不一樣的外交辭令,一旦混用就會引發很多的麻煩和抗議。
當代的埃米爾國比如卡達、科威特,都不屬於酋長國。科威特在奧斯曼時期就是一個半獨立的自治省,當時的科威特首腦就被叫做埃米爾。而卡達則在1961年宣布了徹底的獨立,建立了獨立國家,這兩個國家都是獨立的行使權力的埃米爾國。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則與卡達和科威特不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由七個力量有限不足以獨立的小城邦構成,這七個城邦分屬七個不同的部族,這七個城邦都沒有獨立建國的力量,所以他們組成了聯合政府。這也對應了酋長國(إمارة)這個詞的詞意“權利受到限制的小政權”的意思。
在歷史上"إمارة"這個詞確實曾經被用作為“埃米爾們的國家”但是那個時期的埃米爾國往往要向哈里發國或者蘇丹國稱臣,屬於從屬地位,他們的權利受到限制。而在當代,各個埃米爾國都是獨立行使主權的主權國家,所以他們就都不再使用“إمارة”來稱呼自己的政權。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七國都沒有獨立主權,都是聯邦的加盟國,因此還保留著“إمارة”這個詞的用法。而阿聯的嚴格的字面意思就是“一些阿拉伯的小政權的聯合”。 至今,七個酋長國的元首依然叫做“酋長الشيخ”,而不是埃米爾(أمير)。
起源發展
從阿拉伯帝國的第二任“哈里發”(執掌政教大權者的稱謂)——歐麥爾起,哈里發又稱“穆民的長官”(Amir al-Mu'minin),從伍麥葉王朝起,哈里發所屬各地封建領主及各行省總督被稱為“埃米爾”。之後,“哈里發”宮廷衛隊總監(兼都城軍事長官)也襲用此稱號。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內亂,各地總督與“哈里發”之關係越發疏離,最後不少地方的“埃米爾”與“哈里發”均成為一種象徵式之從屬關係,“埃米爾”遂在此權力交替中取得一地之軍政大權,並成為當地之君王。
9世紀起,一些半獨立和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統治者仍用“埃米爾”以自稱。隨著阿拉伯世界政權分裂之延續,“埃米爾”廣泛地成為由北非到中東的君主稱號。塞爾柱帝國和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時期(1250~1517),“埃米爾”又成為封建領主和各省軍事長官的稱號。
現在的一些阿拉伯國家中,也用以稱呼王子、親王、君主或酋長。如摩洛哥國王仍被稱作“穆民的埃米爾”,有些國家(如巴林、科威特、卡達等)的元首亦稱“埃米爾”。
其他
“埃米爾”與“酋長國”
在歷史上“酋長國”(阿拉伯文:إمارة)這個詞曾經被用作為“埃米爾們的國家”但是那個時期的“埃米爾國”往往要向哈里發國或者蘇丹國稱臣,屬於從屬地位,他們的權利受到限制。而在當代,各個“埃米爾國”都是獨立行使主權的主權國家,所以他們就都不再使用“酋長國”(إمارة)來稱呼自己的政權。
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七國都沒有獨立主權,都是聯邦的加盟國,因此還保留著“酋長國”(إمارة)這個詞的用法。而阿聯的嚴格的字面意思就是“一些阿拉伯的小政權的聯合”。因此至今,七個酋長國的元首依然叫做“酋長”(阿拉伯文:الشيخ),而不是“埃米爾”(阿拉伯文:أمير)。
當今世界的埃米爾
卡達埃米爾謝赫·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الشيخ تميم بن حمد آل ثاني)
科威特埃米爾薩巴赫·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صباح الأحمد الجابر الصبا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