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城垣除地上部分已平外,地下及基礎部分保存較為完整,結構比較清晰,城址為圓角長方形,接近橢圓形,方向350度。城內面積(不包括城垣)約15萬平方米,包括護城河,城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考古專家對北、東兩段城垣作了局部解剖,發現填土內包含有龍山時期的鼎足和陶片,其上被一座同期的陶窯疊壓,這表明下層城垣的年代屬於龍山時期。
根據目前考古發掘的成果看,垓下城址由城垣、城門、護城河、道路及排水系統、夯土建築基址、活動場、窯址、紅燒土遺蹟、水井、灰坑等多類遺蹟現象組成。包括護城河在內,城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
垓下城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有一處有人居住的聚落,發展至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600-4300年),進入第一個鼎盛時期,成為一個區域文化的中心。
古城址的面積約15餘萬平方米,屬於我國史前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址,秦漢時期一座小城,主要依託當時的地形地貌與自然河道,該城坐北朝南,臨水而建,考慮到了交通和防禦的實際需要,設有陸門和水門、護城河等與自然河道相連,不僅可解決城內排水問題,還能很好地解決用水與交通運輸問題。城內有紅燒土居址、夯土建築基址、水井等生活居住區,道路、排水溝、陶窯等生產作坊區等重要遺蹟區劃,表明當時兩次建城都曾有一定的布局規劃。這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
垓下早期城址的發現是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史前城址發現後在淮河流域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它填補了淮河中下游地區和安徽境內無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省史前考古的一個重大突破。它的發現既對探索該區域早期文明起源有著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也為探索我國早期城市的起源與發展演變軌跡,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寶貴的考古資料。
相關詞條
-
垓下
垓下,是古代時期的地名,位於今安徽省固鎮縣濠城沱河南岸。是楚漢相爭最後決戰的戰場遺址,被譽為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
讀音 釋義 垓下之戰 垓下古戰場遺址 霸王城 -
垓下遺址
垓下遺址,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於此,劉邦大敗項...
地理位置 虞姬墓 霸王城 垓下遺址八景 垓下遺址之爭 -
安徽固鎮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
城牆堆積內出土的遺物以殘碎陶片為主。陶質多夾細砂,泥質較少。陶色以紅、褐色陶為主,其中外紅內黑陶最多,有一定數量的灰陶。器表多飾有紋飾,流行橫、斜籃紋,...
簡介 專家點評 城牆與壕溝 排房與台基 墓葬 -
垓下古戰場
垓下古戰場,楚漢相爭時項羽與劉邦決戰之地,遺址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睢水至洨水(今沱河)間開闊的平原地區。戰場中心根據當代歷史學家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集...
簡介 背景 歷史意義 -
垓下戰役
垓下戰役發生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一月。這是楚漢雙方最後一次戰略決戰,韓信以30萬大軍戰勝項羽9萬之眾,項羽軍被徹底殲滅,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取...
簡介 起因 作戰經過 評 析 垓下古戰場 -
垓下古戰場遺址
垓下古戰場,楚漢相爭時項羽與劉邦決戰之地,遺址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睢水至洨水(今沱河)間開闊的平原地區。 戰場中心根據當代歷史學家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
地理位置 背景簡介 填補空白 歷史意義 -
固鎮縣垓下遺址
垓下遺址坐落在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在沱河(古稱洨水)南岸,是可用史料表述得較為清晰的著名古城遺址。垓下遺址位於固鎮縣城東南24公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遺存 文物價值 文物保護 -
垓下古戰場文化旅遊區
“垓下之戰”古戰場遺址(俗稱霸王遺址),現屬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致認為,保護利用好垓下古戰場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垓...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