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勢理論均勢

均勢理論均勢,一詞系指國際間力量對比的一種暫時的勢均力敵的狀態。作為一種思想,它在歐洲外交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希臘時代,均勢思想及其運用就已存在,1713年,它首次載入烏得勒支和約。在世界近代史上,尤其是在“大國爭霸”時代,它一度指導了歐洲國際關係的實踐。均勢思想演變為系統、完備的理論則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嚴格來講是西方國際關係學形成之後的事情。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均勢理論又有其特定的特點。

早在50年代,一些西方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家,就對均勢進行過大量研究。他們認為19世紀以來的全球均勢呈現四種類型:歐洲均勢(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和平世紀”);過渡性均勢(指兩次世界大戰間,它帶有全球性特點);兩極均勢(自戰後至本世紀60年代中葉、美蘇冷戰);全球多極均勢(60年代中期以後)。

到60年代,由於國際關係的新變化,主要是“兩極一多元”結構的形成,吸引更多的西方學者投入對核時代均勢理論的研究。這一時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斯坦利·霍夫曼教授。他在對均勢進行系統地研究後認為:歷史上的均勢多為“簡單均勢”。而當代的均勢是一種“複合均勢”,其特點是:美、蘇、中、日、西歐共同組成“五角均勢體系”;均勢在全球展開;均勢表現在為核競爭和核對峙,即“核恐怖均衡”。

到70年代,美國已將均勢理論運用於美國的外交決策之中。這一時期,以基辛格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將均勢理論的研究推向一個全新的階段。基辛格認為:均勢理論的出發點是特定的國家利益;核時代的軍事力量是實力的基礎。為此他提出:要處理好核 力量與政治影響的關係;要準確分析核力量的優勢和差距;要重視核軍備戰略的研究。尼克森上台後,他同基辛格合作制訂的“緩和戰略的總構想”就是以均勢理論為基礎的。

西方均勢理論具有的基本特徵

(1)均勢政策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所謂“均勢”實際上指的是“實力均勢”或“實力均衡”;

(2)均勢戰略之首要目的在於尋求戰略優勢;

(3)形成均勢需要有一個中心均衡機制,這一均衡原則只有超級大國方能驅動;

(4)西方均勢理論的發展是以大國爭霸世界為背景的。均勢的形成或打破,都會對國際關係產生重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