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是著名作家風長眼量所作,敘述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秦國、趙國、楚國、魏國、韓國、齊國、吳國、魯國等主要諸侯國的發展史。 本套書以歷史地理不分家的理念,嘗試著“打破讀史無圖的遺憾,回歸左圖右史的傳統”,有500幅精美春秋戰國地圖 ,其中包括地形圖、路線圖、形勢圖、疆域圖等。 地形圖,展現山川河流地貌。 路線圖,復盤真實歷史事件。 形勢圖,解說兵戈鐵馬烽煙。 疆域圖,呈現合縱連橫進程。

作者簡介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風長眼量(王昱祺),美籍華裔。不照本宣科翻譯史書,主張歷史地理不分家,以歷史為經地理為緯,製作地形圖還原歷史大勢,新式思維新穎解構春秋戰國史。歷經十多年,製作500餘幅春秋戰國地形圖,遂成《地圖裡的興亡》系列圖書。

作品簡介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是風長眼量所作,敘述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秦國、趙國、楚國、魏國、韓國、齊國、吳國、魯國等主要諸侯國的發展史。

本套書以歷史地理不分家的理念,嘗試著“ 打破讀史無圖的遺憾,回歸左圖右史的傳統”。在本書中,有500幅精美的春秋戰國地圖,其中包括 地形圖、路線圖、形勢圖、疆域圖等。本書 地圖豐富,深度分析不僅沒有陷入市場的俗套,反而大大突破了現有的窠臼

本書看重歷史發展的過程,立足於正史,而不拘泥於正史,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春秋戰國的崢嶸歲月。本書圖文並茂,分析深入,受到易中天先生的首肯,亦令讀者意猶未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系列目錄

《地圖裡的興亡》叢書全系列共9冊

《秦,從部落到帝國》(第1冊、第2冊)

秦國從西陲彈丸之地,在西戎的包圍圈中掙扎著立國,接著統一關中,南下巴蜀,最終統一天下。分為上下兩冊,約為32萬字,100副地圖。

《三家分晉,烽火中原》(第3冊、第4冊)

趙國從光榮的御者,到大國上卿,再三家分晉,胡服騎射。趙國多慷慨悲歌之士,晉陽保衛戰,邯鄲之戰,趙人不屈的意志凌厲盡致。此分冊中包含對晉國、魏國、韓國的描寫。分為上下兩冊,約為32萬字,100副地圖。

《齊魯恩怨,恩怨八百年》(第5冊、第6冊)

以漁鹽之利,崛起於東夷,統一山東半島,更換統治層卻光輝不減,盡顯大國優雅風範。此分冊中包含對燕國、魯國、衛國的描寫。分為上下兩冊,約為32萬字,100副地圖。

《吳越歸楚 另一半中國》(第7冊、第8冊)

楚國爵位僅為子爵,背負“南蠻”這個屈辱的名詞,卻擁有最為廣闊的國土,戰敗即自盡,楚人的責任感與生俱來,楚文化對後世影響深遠。此分冊中包含對吳國、越國的描寫。分為上下兩冊,約為32萬字,100副地圖。

《西周春秋戰國歷史地圖集》(第9冊)

《西周》篇為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771年,《春秋》篇衛公元前769-公元前460年,《戰國》篇為公元前430年-公元前221年。共一冊,約為2萬字,100副地圖。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出版社推薦

●歷經十年心血,創意十足。精心繪製500幅春秋戰國精美地形圖、路線圖、形勢圖、疆域圖,打破讀史無圖的遺憾,回歸左圖右史的傳統。
●獲歷史學者易中天先生首肯:起初出版社策劃《地圖裡的興亡》這套書時,曾求教於史學泰斗易中天先生,獲易先生肯定。
●以創新筆刀,一次廓清大秦帝國從部落到大一統的熱血之路。上迄黃帝時代,下至秦始皇,一仗一仗打,一仗一仗寫,著重分析地理形勢,剖析戰爭雙方優劣、人物性格、外交利益關係,一氣呵成。這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書,更是一本智謀書,軍事戰略書。
●依據正史,又不盲目跟從史書。客觀看待歷史事件,不神話人物,不盲從史書,理智分析每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能力。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有理有據,強烈的歷史帶入感,如身臨其境,身臨其事。
●地圖是立社之本!本作由地圖製作領域中國最具權威的機構中國地圖社出版,地圖是立社之本,中圖社圖書,在讀者中擁有著良好口碑。故,作品破繭而出之日,出版社滿懷熱忱推薦之。

發展歷程

戰國時期,《山海經》的面世,是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研究的一個開創性壯舉,它在這個領域是始祖地位。《山海經》研究了山、水、動植物、礦藏、風俗、神話等等,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南北朝,酈道元對《水經》進行了註解,稱為《水經注》,詳細介紹了這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全書三十餘萬字,文筆雄健俊美,洋洋灑灑。
北宋時期,地理學家稅安禮,繪製《歷代地理指掌圖》,上自帝嚳,下至宋朝,各代地圖至少一幅,多則五幅,共有圖44幅。
清朝時期,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組織彙編了《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地圖集,此地圖集所標註的山脈、河流、海岸的輪廓已經接近現代衛星技術的地圖。
1980年,由程光裕教授組織主編,中國台灣台北中華學術院推出了一套地圖集,名為《中國歷史地圖》,共繪地圖257幅。
1981年,由譚其驤教授主編,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牽頭,中國地圖出版社繪製,出版了《中國歷史地圖集》,共有地圖304幅。
作者寫《地圖裡的興亡》的初衷,就是把過去的地圖集畫的更美觀,更易懂,讓普通的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大中華的歷史和地理。
作者很清楚,以上《山海經》、《水經注》、《歷代地理指掌圖》、《歷代輿地沿革圖》、《中國歷史地圖》、《中國歷史地圖集》,無論哪一本,其高度都是作者無法逾越的。作者心中所願,是讓更多的讀者,可以通過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方式,從更寬廣的角度去解讀歷史地理,學習大中華浩瀚璀璨的文明,如此足矣。 

叢書配圖特點

地圖數量眾多

此系列叢書一共五輯九冊。每輯一百多幅配套地圖。

地圖類型豐富

書中 路線圖 地形圖 行政圖 模型圖 立體圖 各種類型的地圖應有盡有。

地圖畫面精美

作者採用專業繪圖軟體繪圖使得地圖具有譚版地圖所沒有的美感和質感。

地圖質量高超

作者專門研究春秋戰國,歷時十年,方完成此煌煌巨作。

作品意義

打破了歷史出版市場“ 有史無圖”的現狀,回歸“ 左圖右史”的傳統,具有 開創意義

對出版市場有強烈的 引導意義

為什麼寫的是春秋戰國

筆者讀了不少美國史方面的書籍,美國的歷史總共兩百多年,自立國以來就異常穩定,有時候甚至很乏味,即使是“一戰”和“二戰”,也不是發生在美國本土。
美國東西兩頭是海洋,中間是戈壁和沙漠。筆者時常構想,若是東西海岸之間有一場大戰,要跨越中部的沙漠戈壁,想必也是非常精彩,這樣地緣的影響就能凸顯出來。
可惜,那是筆者個人的構想,美國的大多數土地,都是花錢從英、法、西班牙等國買來的。美國本土除了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之外,再也沒有大戰,故筆者認為地緣對美國的形成影響甚微。即使是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也已經是近代的事情。鋼鐵大炮、熱兵器時代,地緣對戰爭結果的影響不明顯。
美國人的戰爭多在海外進行,他們在本土中部的沙漠裡面修建了賭城拉斯維加斯。每年各地富豪、明星和遊客齊聚一堂,旅遊、度假、賭博甚至嫖娼,活色生香,醉生夢死,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地緣文化。
地緣對美國的形成並無特別大的影響。但是如果以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方式來書寫中國歷史,那中國歷史不但會豐富多彩得多,也會帶給讀者更多獨特的思考視角。
中國歷史長,戰爭多,而且戰爭大多發生在冷兵器時代,地緣對中國的形成影響極大。
要突出地緣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選擇歷史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一統時代,許多地緣概念可以忽略,因為偌大的中國就是一張大拼圖。只有在亂世,各方勢力利用地形特點,與自身軍力相結合進行作戰,地緣的特色才能顯露無遺。
可是,究竟哪一個亂世時期最能體現地緣的特點呢?
筆者認為,要體現中國的地形特色,這個亂世必須具有兩大特點。
首先,這個亂世必須足夠亂,也就是說諸侯數量要足夠多,每個諸侯都會充分利用地勢進行爭霸,這樣地緣影響的覆蓋面才夠廣。因為諸侯太少的話,諸侯內部的許多險要之地,就不能發揮作用。
其次,這個亂世持續時間必須足夠長。時間長了,諸侯就會對這些兵家必爭之地進行持續爭奪,而且這些必爭之地重新經過一番組合後從屬於不同諸侯,發揮的效用可能完全不同,地緣的價值也就能最大程度地凸顯出來。
筆者以為,春秋戰國完全符合“足夠亂”和“足夠長”的條件,這是筆者選擇這段歷史的主要原因。

《地圖列興亡》-目錄:

第1冊,《秦,從部落到帝國》:

1.非子,第一個秦人 001

2.隴山之西,黃土與熱血永存 009

3.烽火戲諸侯,血戰驪山 019

4.周平王東遷,鳳凰涅槃之時 034

5.三代折戟,終成一方諸侯 047

6.通婚中原,秦人的融合之路 054

7.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 065

8.關中霸主:秦武公 076

9.愛才如命,秦穆公手中的牌 085

10.韓原之戰,秦晉第一戰 097

11.渭水河畔,懷嬴的淚水 105

12.秦晉之好,秦人在中原的足跡 120

13.崤之戰,有多少錯可以重來 128

14.稱霸西戎,穆公的傳奇 138

15.百年隱忍,死局如何得破 145

16.秦楚之好,春秋那段佳話 150

17.漢中,又一個必爭之地 158

18.海歸公子秦獻公 169

19.石門之戰,秦一統的起點 176

20.鏖戰河西,軍國奴隸主義 183

21.商鞅之死 197

22.雕陰之戰,兩翼齊飛 209

23.蘿蔔加大棒,收復河西 227

24.合縱連橫,修魚之戰 235

第2冊,《秦,從部落到帝國》:

25.南下巴蜀,奠定一統基礎 247

26.丹陽之戰,以奇對奇 257

27.藍田之戰,實力與運氣缺一不可 267

28.巴蜀叛亂,令人深思 275

29.宜陽之戰,秦武王的鋼鐵意志 282

30.舉九鼎,一切都是天意 293

31.爭秦王之位,楚女也瘋狂 301

32.伊闕之戰,戰神的誕生 315

33.中原遍地開花 327

34.鄢郢之戰,秦楚全面大戰 337

35.華陽之戰,兵貴神速 345

36.長平之戰,一將功成萬骨枯 355

37.大周王朝,八百年的宿命 377

38.設東郡,橫斷天下 388

39.長安君成蟜,始皇之弟 396

40.嫪毐與呂不韋,始皇之父 405

41.桓齮與荊軻,勇將和刺客 420

42.滅韓國,大一統的開始 438

43.滅趙國,秦趙本一家 445

44.滅燕國,太子丹的歸宿 452

45.滅魏國,水淹大梁 459

46.滅楚國,亡楚必秦 469

47.滅齊國,戰國最後一個王 485

第3冊,《三家分晉,烽火中原》:

1.趙氏,光榮的御者 001

2.西周滅亡,晉國兩分,趙、魏家族的選擇 009

3.曲沃代晉,老諸侯脫胎換骨 021

4.傾城驪姬,晉獻公的桃花運 028

5.假虞伐虢,河東一統 038

6.並衛入晉,奠定大國地位 049

7.重耳出亡,艷福不淺 057

8.半分東周,春秋霸主晉文公 076

9.城濮之戰,晉楚全面衝突 090

10.伯爵滑國,秦穆公的大禮 100

11.爭奪河西,晉秦霸主之爭 110

12.趙盾弒君,天下之大不韙 120

13.東西打通,雄霸南太行 126

14.趙氏孤兒,祖債孫來還 136

15.大國上卿,流血的仕途 147

16.趙、魏、韓抱團取暖 155

17.定都晉陽,開三百年霸業 165

18.代國多駿馬,盡歸趙氏 176

19.晉陽保衛戰,春秋戰國分水嶺 187

20.三家分晉,誰的算盤更精 198

21.河西歸魏,吳起鎮守 208

22.中山國,魏斯的稱霸藍圖 222

23.春秋霸主謝幕,晉侯的詛咒 230

第4冊,《三家分晉,烽火中原》:

24.魏武侯稱霸中原 239

25.並鄭入韓,韓國的高光時刻 246

26.東部大開發,三晉的戰略選擇 254

27.兄弟相殘,三晉的瓦解 260

28.趙肅侯的恥辱葬禮 272

29.趙武靈王的春夢,胡服騎射 279

30.趙北五郡,五原、九原、雲中、雁門、代 290

31.中山國中國,大趙盤中餐 301

32.沙丘宮,巨星隕落之地 309

33.後趙武靈王時代 318

34.魏昭王的二次創業 326

35.趙國“將相和” 334

36.閼與之戰,兩強相遇勇者勝 341

37.孝成王的曠世豪賭 352

38.邯鄲之戰,戰國公子大相聚 368

39.鄗代之戰,廉頗封侯 386

40.征服燕國 398

41.李牧大破匈奴 405

42.收復陶郡,魏無忌的宿命 425

43.風再起時,多少猛將可以復活 435

44.國之棟樑,武安君 445

45.趙氏家族,永不凋謝的玫瑰 459

46.代王趙嘉,戰鬥到最後一滴血 467

作品內頁

《地圖裡的興亡》作品內頁展示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地圖裡的興亡

讀者評價

作者很有才華,文筆真棒,寫歷史寫得酣暢淋漓,可見作者古文、歷史、文學功底皆十分深厚。祝這樣的歷史誠意之作能夠大賣。 作者並沒有將傳統的歷史串聯,而是加入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我們讀起來格外有興致,越讀下去,越想知道後面是怎么一回事。

這個系列兩大特點, 第一是地圖豐富第二是深度分析。 不僅沒有陷入市場的俗套,反而大大突破了現有的窠臼。 先來談地圖。三大特點。 第一,類型豐富。 行政圖,路線圖,地緣圖,表格圖,模型實體圖,全部具備。 我們讀史的時候,經常被那些複雜的地名所疑惑,也經常無法想像,為什麼某些地方,位置重要。 地圖裡的興亡系列叢書所配套的地圖,徹底解決了這些問題。 尤其是針對戰役,這些配套地圖...

初聽聞這本書是在一個書群的探討,很多人開始提起一本名為《地圖裡的興亡》的書。特地去看了,上下兩本,是新近上市的書呢。主要講的是秦朝從一個部落到一個帝國的興衰。  130萬字,五百多幅地圖,真的被震撼到了,的確是打破了讀史無圖的遺憾。秦國,從襄公被封為諸侯以後,經歷二十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對山東六國而言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天下統一也已成大勢所趨。及至秦孝公,“商君佐之,..

這個作者的價值觀值得肯定,他不已成敗論英雄,而是更看重歷史的發展過程,強大的失敗者在他眼中,同樣值得尊敬。 長平之戰,趙括突圍戰死,作者沒有像正統歷史那樣拚死貶低趙括,而是帶著一絲敬意,他的原文是這樣說的:趙括以身殉國 ,燕趙慷慨悲歌之士,又多了一個。 荊軻刺秦王,荊軻失敗了,作者同樣沒有貶低荊軻,他對荊軻的評價與秦始皇一樣高,原文如下: 荊軻刺秦,這是一場兩個偉岸男人之間的對決,沒有失敗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