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原由
地名石首之地,位於江漢盆地與洞庭盆地間的華容隆起,此地因北山在首抵擋江水,取“山在地首”的含義命名。
名稱變化
西晉於太康五年(284年),設石首縣治於此,縣名石首取縣治地名。1986年撤縣建市,變更石首縣為石首市。
名由辨正
地名石首的唯一存在告訴我們,長江沿岸只有一個地方佩稱石首,這個地方昔為華容隆起西北邊緣的兩山之地,今為石首市老城區。因為兩山之地及其北山在華容隆起首位抵擋長江水流守土有功,取“山在地首”的含義,命兩山之地為石首之地,命其北山為石首山。
一、兩山之地的區位特徵
早在第四紀(距今260萬年),就有一個古稱華容隆起的地方,位於揚子準地台江南地軸。這個江南地軸上的華容隆起,位於“江漢與洞庭盆地”之間,阻長江水流直瀉洞庭盆地,護洞庭水流匯入長江水道,古稱“江南古陸華容隆起”,今說“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結合部”,版圖面積大約2000平方公里。
在華容隆起的西北邊緣,有一個兩山之地,由南北兩山及其坡溝組成一個弧立的“山地”單元,地貌與周圍丘陵平川和江漢盆地迥然有別,版圖面積大約2平方公里,其中山體占地一半左右。南北兩山,猶如地下冒出的兩頭駱駝欲向東去,南山稍長似雄,北山稍短如雌,周圍山坡高低不平,兩山之溝利水行洪。今日石首市城區山底湖,就是長江洪水從兩山之溝流向華容腹地的遺址。有人說山底湖為長江水道遺蹟,可惜山底湖橫截面不足長江水道的百分之一,水流去向不歸大海,就連長江支流也不排榜這個臨時行洪的“洪水胡同”。
地理史上,江漢水流泥沙俱下,始在江漢盆地自由泛濫,逐年淤積江漢盆地為雲夢澤至江漢平原。在江漢盆地的演變過程中,人類活動不斷加劇,圍壩築垸構建家園,一條左右搖擺的長江水道在江漢濕地逐步形成,自西北奔向華容隆起,正好首先衝擊兩山之地。兩山之地雖然首當江水衝擊,卻令長江水道在北山腳下拐灣向東,順著華容隆起北緣向前,為華容隆起守土立下頭功,兩山之地也從此處於長江中游南岸的一個急灣處。時至今日,北山腳下灣猶在,此灣形似彎弓,萬石成灘,地名萬石灣。灣內江水回流南山腳下,形成兩山腳下筆架灣。灣內鮰魚興旺,民間俗稱鮰魚灣。
人文史上,華容隆起早有人類定居,始種水稻距今7000年。春秋時期,華容隆起歸屬楚國。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在華容隆起始立華容縣 。1990版《石首縣誌》(以下簡稱末版縣誌)載“西晉武帝初,杜預平吳定江南,於太康五年(284年),分華容縣西南境(註:實為西北境)置石首縣,屬荊州南郡。”
兩山之地在華容隆起的地位,因長江水流衝擊華容隆起發生變化。最初,長江水流在江漢盆地自由泛濫,對華容隆起影響不大,兩山之地在人看來,就是一個不能耕作、不宜定居的荒山野嶺,似乎可有可無。忽然之間被人看好,始於兩山之地首當江水衝擊之時(大致時間可以參考上游江南公安縣 和江北江陵縣 始立於公元前200多年)。就在兩山之地首當江水衝擊之時,華容隆起北緣始為長江南岸,長江洪水開始泛濫華容隆起,兩山之地周邊的丘陵平川成為洪水泛濫重災區,兩山之地自然成為周邊災民的躲水平台,從此迎來一個人口寄居的時代,地名問題由然而生。
結果顯示,兩山之地及其北山被命石首。何故如此命名,史無原始記載。典記縣名由來,可見版本出自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
二、明朝方輿故弄玄虛
閱讀可見,明朝萬曆年《荊州府志·方輿》載(以下簡稱原載)“石首者,石之首也,縣北江邊有石孤立,名石首山,故縣名取此。”
初讀原載,總體感覺有板有眼。其一說了,石首者含義石之首也,其二說了,縣北江邊有石孤立名石首山,其言“有石孤立”指縣北江邊孤立的“石首山”,並非一塊“孤立之石”。其三說了,故縣名取石首山名。
細讀原載,可以發現兩個“死穴”。先說其一,如果狹義理解“石首者”指“石首山”,換而言之,就是“石首山”含義“石之首也”,那么,這個“石之首也”的“首對之石”在哪裡?顯然沒有。如果廣義理解“石首者”含義“石之首也”,那就更加離譜了,因為廣義“石首者”還有“石在首”或者“石為首”的含義。甚至還可以說,“石之首”一般用來表述與石對應的“非石之物”,這裡用來表述“石首山”,顯然開宗明義不對頭,可謂“死穴”之一。再說其二,縣名取向不對。因為石首縣伊始設縣治在兩山之地,縣名可以直取縣治地名石首,不必繞舌石首山。如果兩山之地是個無名之地,則不可能成為古代縣治地點,這是人知常識,可謂“死穴”之二。
又讀原載,開宗明義之乎也者,賣弄文采於典記,結果頭戴虎帽“石首者,石之首也”,後藏鼠尾“故縣名取此”,自然形成虎頭鼠尾的“名由圈套”。所謂故弄玄虛,莫過原載如此經典。
三、末版縣誌移花接木
閱讀末版縣誌可知,石首縣從明朝開始修編志書,倖存志書最早出自康熙十一年(1672年),距縣始立1388年。
儘管原載存在“死穴”,但是相對末版縣誌,其位在上,年代久遠,加上末版縣誌“求符”心切,自然形成末版縣誌必用原載之勢。
末版縣誌如何引用原載?結果顯示,引用“有石孤立”,移花接木兩處。首先把原載“縣北江邊有石孤立,名石首山”,移花接木成“有石孤立”於城北石首山,用“石首山”充當“首對之石”,表示“山上有石孤立”,以合“石首者,石之首也”的含義。其次把原載全句“石首者,石之首也,縣北江邊有石孤立,名石首山,故縣名取此。”移花接木成“石首,以‘有石孤立’於城北石首山為名。”完全改變“有石孤立”的含義和去向,一步到位地名石首的由來。
但是移花接木有“虎”擋道,此“虎”就是縣治地名。如果如實記錄縣治地名,移花接木說石首則無意義。但是,末版縣誌對本縣地名的原由總歸要有一個說法。結果顯示,末版縣誌妙手回春,以“西晉太康五年建石首縣,縣治設繡林山左”迷藏縣治地點,以便自圓其說。
常識可見,山體無前後,不得言左右。好在“繡林山”北臨長江,不然還不好說“繡林山左”暗示“兩山之地”。另外,其言“繡林山”也是問題,因為原載明言“縣北江邊有石孤立,名石首山”,何況西晉太康五年,縣北江邊更沒有“繡林山”的席位。
還有兩山之地只有南北兩山,不知何時盛行“山頭”主義,把本名石首山的石首山擠到今不見山(被人夷平)的西北角,卻把“繡林山”供在正中位。如果像高大的“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那樣命名“石首山繡林峰”,或者命名“石首山”又名“繡林山”,也不會給地名添亂。可是偏有“繡林山”問世,當然還有其他“山名”搶占南北山頭。可見,兩山之地刮過“見峰命山”的不正之風。
總而言之,本縣誌書實在年幼,原載“有石孤立”有板有眼,本地“見峰命山”又歪,末版縣誌移花接木事出有因。
四、可否“以歪就歪”說下去
現在說起石首,無不引用末版縣誌載言“石首,以‘有石孤立’於城北石首山為名。”可否“以歪就歪”說下去?
近代觀點認為,名之有因。如《湖南各市縣地名由來》說“湖南省地名的命名,或源於地理地形,或源於歷史人物和事件,或源於美好願望,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徵。市縣名稱的命名與變更,常常受到各個時代人為因素的影響和控制。從名稱的來歷、含義和演變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記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產,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無不與湖南各地的地理、歷史、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等密切相關。”
傳統觀念認為,名有固善。如《荀子·正名》言“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再看末版縣誌載言,可見名因“有石孤立”於城北石首山。但是其因,除了移花接木,還有下述問題:
問題之一,“有石孤立”於城北石首山,與石首之地沒有直接關係,並且所言“有石孤立”指“孤立之石”,如果還是原載所言“孤立之山”,那就是“山上有山”請“出”了。如果“孤立之石”位於石首山頂,可見“山頂之石”,尚可扯蛋“石之首”。如果“孤立之石”位於石首山腰或者山腳,則為“石之腰”或“石之腳”,就連扯蛋的意義也沒有了。難道說,這種既無形態又無定位的“孤立之石”也值得石首之地,引以為榮,引以為豪,引以為名嗎?可見末版縣誌移花接木,節外生出無聊之枝。
問題之二,末版縣誌載言特彆強調“有石孤立”四個文字。顧名思義,這個地方“有石也孤立於山”,可見孤立無援,舉善無路。
簡而言之,末版縣誌引用“有石孤立”說石首,原本來源不正,名不副實,名不固善,經移花接木變得名因無聊。
其實,現在有人加字表述“石首,以‘有石孤立’於城北(的)石首山為名。”雖可避嫌移花接木,但是結果和原載的荒謬沒有區別。
所以,地名石首的由來可否“以歪就歪”說下去,相信自有公斷。
五、事實求是說原由
事實求是地說,只有立足兩山之地於華容隆起,放眼長江水流於江南水鄉,心繫先民憂患於“十年九水”,才會知道地名石首含義深厚。
通觀各路神仙,凡說石首入典者,多為近代外來客人,他們順江而下,只見其山,不見其他,其言拖泥帶水,無視兩山之地。如清初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載“自竟陵南至大江,並無崗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淺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
還可以這么說,只要忽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孤立地看兩山之地及其北山,就算筆下生出“有石孤立”或“磊石于山”,也不可能說出地名石首和山名石首的真實含義。
地名石首獨一無二,源於兩山之地的區位特徵獨一無二和當地人文知恩報德,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這是不以後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其實,正確理解地名石首的辦法非常簡單,就是領袖人物一貫倡導的“事實求是”的辦法。現在便可嘗試如下:
首先明確名稱指向,地名石首指長江南岸華容隆起的兩山之地。然後,先看名稱之石:事實求是可見,兩山之地及其北山以石為本,只要說出兩山之地及其北山,就有“石”的含義;再看名稱之首:事實求是可見,兩山之地及其北山在華容隆起首位抵擋江水守土有功,只要如實表述,就有“擋水石在首”和“感恩石在首”的雙重含義。
於是可見地名石首的真實原由:兩山之地及其北山在華容隆起首位抵擋長江水流守土有功,取“山在地首”的含義,命兩山之地為石首之地,命其北山為石首山。此述不用引經據典,實為名因,實為名善,事實求是,瞭然於心,如有不實,可以質疑。
現在,歷史已經翻開新的一頁,地名石首的由來將由首版市志來表達。為此建議市志表述,先說“市名石首源於本市地名”,然後表述地名石首的原由,不要惜字如金,弄得石首概念模糊,好像詞語石首就是地名石首的專用詞語實在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