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情感聯結: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開展有效溝通的基礎
帶領家長走進孩子的生命深處,和孩子的內心在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然後,真正的愛與溝通才會開始。
兒童教育專業背景+十多年幼兒教育經驗積累的真實案例,對孩子的父母有很強的帶入感,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什麼是“情感聯結”,更好地掌握書中提供的方法。
目標讀者
2~12歲孩子的父母
上架建議
親子教育
關鍵字
親子溝通、情感聯結、讀懂孩子
內容簡介
今天的爸爸媽媽更加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但是他們與孩子的交流往往停留在外在行為層面,缺乏對孩子內在世界的體察與陪伴。這本書從真愛行為、規則與自由、心理聯結、有效溝通、情緒管理、家庭氛圍6個方面,強調體察孩子內在生命、重建親子聯結對親子雙方的重要意義,提供與孩子重建內在聯結的方法,幫助家長改善親子溝通,建立和維持親密、健康的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張 娟
兒童教育專家
親職教育指導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
北京布布園幼稚園創辦人、總園長
北京市婦聯大眾讀書會常務理事
北京婦聯新蕊計畫親職教育特聘講師
愛和自由教育的倡導者和傳播者,擁有近二十年“愛和自由”教育的教學、管理經驗。2008年至今陸續跟隨國際知名心理導師學習薩提亞家庭治療、家庭系統排列、九型人格等心理課程,並將自己所學套用到兒童教育和親職教育的領域,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和家長的成長。熱愛孩子,深耕教育一線,對兒童心理有精準的把握。至今已開展近百場親職教育主題講座,為很多父母解決了在親職教育中的困惑,引領一批又一批的老師和家長走上了自我成長的道路。
CIP數據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 : 如何重建與孩子的情感聯結 / 張娟 著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7.6
ISBN 978-7-111-56733-2
Ⅰ. ①在… Ⅱ. ①張… Ⅲ. ①親職教育 Ⅳ. ①G78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091133號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愛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能量
一、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愛的滋養
1.愛是孩子生命發展的源泉
2.愛是孩子高自尊感和價值感的來源
3.愛是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
二、無條件的愛有條件的設限
1.愛孩子就是接納他本來的樣子
2.在愛中為孩子設限
3.讓愛的能量在親子關係中流淌
三、表達愛的藝術
1.你的愛孩子收到了嗎?
2.了解孩子愛的語言
第二章 規則與自由
一、自由對兒童成長的意義
1.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
2.自由帶給孩子尊嚴與平和
3.真正的自由最終讓孩子獲得內在的自律
4.沒有規則的自由是對孩子的傷害
二、兒童內在生命的建設需要有規則
1.規則的意義是幫助孩子更安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2.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需要不同的規則
3.給孩子建立規則需要遵循的6個原則
4.讓規則成為成人和孩子之間溫暖的約定
第三章 和孩子的內在世界建立聯結
一、和孩子建立心理聯結
1.聯結:以生命本來的樣子與孩子相遇
2.與父母聯結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
3.聯結讓我們和孩子的心更貼近
二、如何與孩子保持聯結
1.和孩子建立聯結,請先與自己聯結
2.擁有和孩子聯結的意識
3.在身體上體察孩子聯結的需要
4.在情感上接納孩子
第四章 積極有效的溝通
一、溝通:為了彼此聽見和看見
1.溝通是為了彼此看見
2.溝通是為了達成內在的和諧
二、種積極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
1.積極正向的語言
2.身體接觸與聆聽
3.了解孩子的愛語
三、健康積極的親子溝通模式:一致性溝通
1.一致性溝通:一種健康的姿態
2.一致性溝通的兩大原則
第五章 與孩子的情緒相處
一、關於情緒的真相
1.允許孩子的情緒,孩子在情緒里和自己聯結
2.讓孩子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二、關注孩子的情緒,幫孩子建立積極的體驗
1.負面情緒需要面對而不是逃避
2.幫助孩子識別和梳理自己的情緒
3.改變我們對情緒的認知
三、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情緒的困擾
1.先認同接納孩子的感受,讓他感受到安全的情緒
2.感同身受地允許孩子有情緒
3.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給出建議
第六章 家庭造就人的一生
一、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
1.家庭里,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位置
2.和諧的家庭關係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3.孩子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夫妻關係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1.在家庭關係里,夫妻關係永遠重要於親子關係
2.孩子通過父母的關係來學習人際交往模式
3.在夫妻關係里學習成長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4.想擁有健康的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就請先愛你的另一半
試讀章節
和孩子建立聯結,請先與自己聯結
每次在我講到聯結有多么重要的時候,總有媽媽告訴我說,她真的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聯結。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也都會問對方:“你自己會跟自己聯結嗎?”大多數被我問到的媽媽都會很驚訝:什麼是自己跟自己聯結呀?
我想告訴大家,其實除了我們能夠看到和感受到的自己,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還有另外一個“自己”。那個“自己”一直就在,有的時候他會聽我們說話,我們會跟他互動,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會把這個內在的“自己”忘掉。我們會用發達的頭腦和社會的規則,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別人更喜歡的、更容易接受的模樣。當我們習慣以這個模樣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習慣用這樣的形象和角色來跟周邊的環境打交道的時候,我們就會忘記身體裡的另外的一個“自己”。如果我們要保持跟孩子的聯結,要讓自己能夠感同身受地去感受孩子,有一個功課是我們首先要做的,那就是先保持跟這個內在的“自己”的一份聯結。只有當你知道你自己怎么了,你才能夠感受對方怎么了。
我用生活中一個常見的場景來作說明。一個口渴鬧著要水喝的孩子,他立刻就要喝水,媽媽說“你等一等,我去給你倒”,但是這個孩子就是不停地說“我要喝水,馬上就要”,這時候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是生氣,會覺得孩子為什麼就不能等一等。經由一種大腦理智的判斷和習得的社會規則,很多媽媽在這種時候希望孩子能夠慢一點,能夠學會等待,能夠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你想要什麼就馬上可以得到。這當然沒有錯,但是在那個時刻,孩子更需要的不是社會規則的習得,而是聯結,他需要媽媽在那一刻對他的那種急迫感同身受。而當媽媽只是通過一個社會規則下形成的理智的“自己”去看待孩子的時候,是無法和孩子建立聯結的,只會覺得孩子的要求有多么多么不合理。這個時候我們已經被帶走了,我們不是在一個頻道上跟孩子聯結,我們受制於自己強大的大腦和意識,並用它們來訓練這個孩子。這個時候我們是無法感受到孩子的,我們和孩子沒有辦法彼此看見。
如果我們在那一刻能夠跟孩子保持聯結,能夠看到孩子要水喝的強烈意願,我們就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訓練他學會等待這件事情上,而是第一時間去滿足他的需求。因為那樣一份急迫的需求得到滿足,對孩子來講就是最好的治癒。在那一刻,媽媽想要跟孩子建立聯結,想要能夠感受到孩子,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學會跟內在的“自己”建立聯結。只有跟自己聯結上,只有能夠洞察自己內在真實的需求,我們才能了解孩子內在的需求;只有知道自己內在怎么了,我們才能用自己的生命狀態,去體驗和感受另外一個生命的狀態。這時候媽媽和孩子的狀態是互為映照的,媽媽會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孩子也會在媽媽身上看到他自己。
我曾經在工作坊里遇到過一位媽媽,她是一位做計算機方面工作的非常理性的媽媽。她一進到我諮詢室里,我從她整個身體的姿態中看到,她是一個沒有太多情感色彩的人。她坐在諮詢室里的前半個小時,都是處於一個有事說事的狀態,我根本沒有辦法走進她的內在,也沒有辦法跟她聯結。
直到我們開始說到她的孩子。我告訴她孩子在幼稚園里一些細微的狀況,告訴她這些狀況背後所隱藏的心理需求,告訴她孩子如何表達這些心理需求。這時候這位媽媽開始被觸動了,她開始眼圈泛紅。我問她:“是什麼讓你覺得難受?”她哽咽著跟我說:“張老師,你說這些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的孩子好可憐。在家裡,我和孩子幾乎沒有過你說的那種互動。大多數時候我就是安排他,告訴他該怎么做,我從來沒有用你說的那些方式,跟孩子對接過。”於是我問她:“你告訴我,你有沒有跟你自己這樣做過?你有沒有跟你自己說過‘我愛我自己’‘我此刻真的很軟弱,我想哭一會兒’‘我現在很生氣’?你跟自己做過這樣的聯結嗎?”
那一刻,這位媽媽開始哭了,她哭的那一刻,其實我能夠知道她內在淤堵的東西太多了,對自己的不接納、不允許,社會的評判,這些都讓她緊張,讓她小心翼翼。她拘謹地去面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經沒有辦法感受自己的感受了。她已經很久沒有辦法跟自己聯結了,這個時候我們很難指望她能夠跟孩子有一個很好的聯結。
當我們強調跟孩子聯結是多么重要的時候,並不是在告訴父母放棄對自己的關照,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相反,只有我們自己內在很通透的時候,只有我們跟內在的自己聯結上的時候,我們才能把這份聯結的能量帶給孩子。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學習和自己聯結呢?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學會看看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學會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當我們開始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當我們開始內觀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同時我們願意全然地接納自己很多的生命呈現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在練習跟自己聯結。我們越是更多地允許自己,就越是跟自己聯結得更深刻,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未來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更好地跟孩子保持一份聯結。
在現在的大都市裡,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經常面臨困頓和迷惑,生活中也經常有不如意的事情,這些對我們都是非常大的干擾。這些干擾會讓我們沒有辦法跟自己保持聯結。我常常給父母們的建議是去嘗試練習冥想,哪怕只有早晨起床後五分鐘和晚上睡前五分鐘。如果我們能夠去練習安靜地和自己獨處,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停下來,去內觀自己的內在,其實我們就是在滋養自己的生命,就是在嘗試跟自己保持聯結。
學會和自己聯結,對現在的父母來講,對一個家庭來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跟自己聯結的通道足夠通暢的話,我們就會發現,跟孩子聯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自身能量的流動是通暢的,這種能量就自然會流向孩子的生命。當我們允許自己的時候,當我們跟自己的生命聯結上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沒有障礙地去跟孩子的生命在一個頻道上,去跟孩子的生命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