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20世紀20至40年代、50至60年代兩個重要時期的社會語境、價值取向、具體實踐等方面的梳理,共時性與歷時性兩個層面和寫生過程的主體、客體、本體三個維度的考察,以及臨摹、寫生、創作之間的內在關聯和代表性畫家的個案分析,著重探尋寫生的本質意義,發掘寫生在特定時代語境下的變異以及對山水畫形態的塑造,並對此時期山水畫寫生作出了初步的價值判斷。本書注重歷史資料的鉤沉和理論歸納,從寫生本質和語境影響的辨析、藝術與社會關係的闡述中得出結論。
目錄
第 1 章 引 言 001
1.1 選題背景、內容和意義 002
1.1.1 問題緣起 002
1.1.2 範圍界定 003
1.1.3 相關問題 004
1.2 研究現狀和文獻述略 011
1.3 研究方法與論文框架 014
1.3.1 研究方法 014
1.3.2 大致結構 017
1.4 本文的主要貢獻和可能存在的局限 018
1.4.1 本文的主要貢獻 018
1.4.2 可能存在的局限 018
第 2 章 中國畫“寫生”之語義衍化及相關問題 021
2.1 語義衍化與歷時性論述 022
2.2 內在規定與共時性闡釋 030
2.2.1 生命意識與主體品格 030
2.2.2 類型化與寫意性 035
2.3 互制與互動:取向、方法和語言 043
2.3.1 外師造化:對寫生客體的考察 043
2.3.2 中得心源:對寫生主體的考察 046
2.3.3 走向程式化:對寫生本體語言的考察 049
2.3.4 心物並用:對主、客體關係的考察 053
2.4 對應與更新:寫生的哲學意涵與心理學描述 057
2.4.1 從藝術本質角度詮釋“寫生” 057
2.4.2 從心理學角度詮釋“寫生” 059
•第3章 中、西兩參:對臨摹與寫生的意義考察 065
•3.1中、西比較視野中的臨摹與寫生 066
•3.1.1善學者還從規矩:臨摹的意義 066
•3.1.2“圖式—矯正”:對臨摹與寫生關係的理論探悉 070
•3.2 寫生臨摹,宜兼收並蓄之:20世紀中國畫語境中的臨摹 080
•3.2.120世紀關於山水畫臨摹的價值判斷 080
•3.2.2此時期臨摹方法略覽 087
•3.3 中、西藝術寫生的通與異 090
•第4章 20世紀20—40年代山水畫的取向和寫生 097
•4.1 “科學主義”的引進——觀念與方法的轉化 098
•4.1.1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100
•4.1.2對“科學”寫生方法的考辨 108
•4.2 此時期山水畫的語境與取向 117
•4.3 山水畫寫生的方法、類型與例析 119
•4.3.1古法寫生與內發性演進之路 121
•4.3.2古法寫生的個案分析 123
•4.3.3略參西法:中、西融合式寫生 134
•第5章 走向現實:新中國的時代語境與“新國畫”寫生 141
•5.1“新中國畫”與“新山水畫”的提出和實踐 142
•5.2寫生與藝術大眾化、現實主義的契合 147
•5.2.1大眾化的時代延展 147
•5.2.2現實主義:中國畫寫生的新動力 152
•5.3畫家的思想改造與身份轉換 158
•5.4社會意志與藝術意志的矛盾和統一 162
•第6章深入生活: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山水畫寫生 169
•6.1此時期山水畫寫生的取向 170
•6.2有關寫生方法和相關問題的論爭 172
•6.3學院式推廣與寫生—創作模式形成 178
•6.3.1學院教學對寫生的影響 178
•6.3.2寫生—創作模式的形成 183
•6.4藝術研討和寫生活動 185
•6.5此時期山水畫寫生個案研究 189
•6.5.1李可染:為祖國河山立傳 190
•6.5.2張仃:畫出有真實感的畫 194
•6.5.3傅抱石:政治掛了帥,筆墨就不同 199
•6.5.4錢松嵒:畫囊喜滿忘華發 208
•6.5.5石魯:我為生活傳精神 211
•6.5.6關山月:不動我便沒有畫 215
•6.5.7趙望雲、潘天壽、陸儼少、黎雄才、賀天健的山水畫寫生 218
•第7章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山水畫風格分析與社會學意義 227
•7.1風格分析:構圖、造型、筆墨、意境 228
•7.1.1構圖:從程式化到實景化 230
•7.1.2造型:從主觀意象到客觀形象 233
•7.1.3筆墨:從輕靈秀潤到質實粗獷 237
•7.1.4意境:從超然物外到現實在場 244
•7.1.5本節小結 247
•7.2主題先行:此時期山水畫寫生的社會學分析 250
•第8章結語 259
•8.1 20世紀20—60年代山水畫寫生的意義和局限 260
•8.2 20世紀20—60年代山水畫寫生的延展性思考 269
•參考文獻 273
•附錄:20世紀20—60年代山水畫家簡歷及主要寫生活動 281
•後記 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