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1900年秋,綠蒂(朱利安·韋奧上校)奉命遠征北京“闖入”中國時,義和團運動剛剛慘遭八國聯軍的鎮壓,義土們揮灑在中國大地上的熱血還未乾涸。綠蒂的“造訪”,顯然是代表“武裝到牙齒”的歐洲,對“衰老而黑暗的中國”武裝入侵的組成部分,在世紀之交東西文化大對抗中,他的角色既是侵略者,又是見證者。作為遠征中國的海軍軍官,他以冷然甚至輕蔑的情感,提供了一幅灰暗的大清帝國任西方列強宰割、屠戮的真實圖畫——這是一個臨終的帝國形象:作為迷戀異國情調的西方作家,他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展示了古老的東方文明走向衰亡的歷史圖景,呈現的是衰朽崩潰的帝國文化景觀,他為中國逝去的文明唱了一曲淒婉而灰色的輓歌。
編輯推薦
本書是根據法國作家綠蒂的私人日記彙編而成的紀實性文學作品,是錢林森主編的“走近中國”文化譯叢中的一種。全書共七章,如實記錄了1900-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北京周圍的方方面面。作者如同扛著一台黑白攝像機,把他在中國一路行來,尤其是進入北京的所見所聞細緻入微地盡收於鏡頭之中。全書色彩灰白暗淡,間或交叉回憶的生動色彩,呈現出中國之美的凋零和消亡,一點點地解構、重構了西方人眼裡神秘魔幻的中國,令人震撼不已。書中雖然有美化法國侵略軍的傾向,但也譴責了戰爭的非人性和毀滅性。
作者簡介
皮埃爾·綠蒂(Pierre Loti,1850-1923),19世紀末20年代初法國文壇的大作家,以寫海外風情擅長,入選法蘭西學院院士,享有世界聲譽。
目錄
中譯本序
原序(代)
第一部分 抵達黃海
第二部分 前往北京
第三部分 在皇城
第四部分 重返寧海
第五部分 春天的北京
第六部分 在帝王陵
第七部分 在北京最後的日子
書摘
書摘
在渤海灣深處,初升的太陽照亮了寧海的海灘。那裡有許多船隻,那些快艇、捕鯨船和帆船的船頭扎在海灘上,把一批批士兵和軍用物資卸在那炮火已然沉寂的巨大的炮台腳下。而在這沙灘上,呈現一片空前的混亂,像是人們從未見過的史前時期建造巴比倫塔的場面;在搭乘那么多人上岸的船隻尾部飄揚著歐洲各國各式各樣的旗幟。
海岸上栽著樺樹和柳樹。遠山的輪廓有些怪異,山頂高聳入明淨的天空。唯有這北方的樹木表明這個國家有寒冬。此時,早晨的太陽已經灼熱起來,遠山的頂峰呈現美麗的紫色,陽光普照,像我們的普羅旺斯地區。
海灘上,在那些預先堆放好的用做防禦工事的沙袋中間,有哥薩克兵、奧地利兵、德國兵,還有站在我們全副武裝的海軍旁邊的英國海軍。小日本兵們穿著嶄新的歐式軍服,那整齊的儀表令人格外吃驚。一些來自俄國紅十字會的金髮女士們正忙著拆解救護用品的包裝。那布勒斯的狙擊兵則已把公雞的羽毛插上了殖民軍的頭盔。
真的,在這群山間,在這陽光下,在這清亮的空氣里,有著什麼東西讓人聯想到我們那秋晨晴空下的地中海海岸。但在那非常近的地方,有一座灰色的古老建築從樹林裡鑽出來,參差不齊,形狀怪異,裝飾著龍雕和獸吻——是一座八角寶塔。在遠山上,有一條若隱若現於峰巒間的綿延不斷的曲線,那就是長城,那邊與中國的滿洲相鄰。
下船的士兵赤腳站在海灘上,用各種語言愉悅地相互打著招呼,好像在嬉戲。這就是今天他們所謂的“和平占領”,好像是世界性的大融合。然而,在離這裡不遠的地方,在天津和北京的另一邊卻是一片廢墟,屍骸遍野。
為了能在必要時把寧海作為供給遠征部隊軍需的基地,占領寧海成為這些國際艦隊的將領們的首要任務。前天,人們因為打探到海濱炮台戒備森嚴,已經在戰艦上開始為戰爭做準備了。由於從一個軍事談判代表那裡獲知,一支龐大的裝甲艦隊將於日出時抵達,這裡的中國人情願退避,讓出土地;因此,我們到達時,這裡早空無一人了。
俯瞰著海灘的炮台是長城在入海口處的終點。現已被宣稱為“國際”炮台。
炮台之上,在騎兵們緊握的旗桿的頂端按字母順序排列著的七國聯軍的旗幟正迎風招展,它們是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和俄國的旗幟。
接著,軍隊共同占領了四周高地上其他一些零散的炮台。歸法國軍隊所有的炮台在離海岸大約一公里的地方。我們要經過一條兩邊種著枝葉纖弱的樺樹和柳樹的沙路去往那裡。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