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中國的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1940-1942)
作 者:(蘇)B·N·崔可夫 著 賴銘傳 譯
出 版 社:解放軍出版社
ISBN:9787506563116
出版時間:2012-01-01
版 次:1
頁 數:240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編輯推薦
《在中國的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是原蘇聯元帥崔可夫寫的一部回憶錄。
該回憶錄最初發表於蘇聯《新世界》雜誌1979第11期和12期。1981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
回憶錄記述了作者1926年作為蘇聯外交信使、1927年作為軍事顧問、1940年末作為蘇聯駐中國武官及隨後兼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總軍事顧問的工作、活動情況和在中國的各種見聞。
內容簡介
《在中國的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記述了作者崔可夫1926年作為蘇聯外交信使、1927年作為軍事顧問,1940年末作為蘇聯駐中國武官及隨後兼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總軍事顧問的工作,活動情況和在中國的各種見聞。
《在中國的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中披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史料,其中包括:史達林對中國抗日戰爭進程和國共兩黨的分析、對蘇聯支援中國抗日戰爭動機的闡述及對崔可夫肩負使命的交代;蔣介石和國民黨其他軍政領導人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實行限制、挑釁直至悍然製造皖南事變的具體事實;美英蘇等國駐中國外交和軍事代表為達到各自的戰略目標在重慶展開的博弈;作者與蔣介石和國民黨高級將領何應欽、陳誠等人的交往情況,以及他作為武官和蔣介石的總軍事顧問對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訓練水平、官兵素質、作戰能力等方面的描述。本書對了解1941年前後中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了解蘇聯對華政策和研究中蘇關係史,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目錄
譯者的話
作者的話
在中國的使命(編輯部導讀)
第一次到中國出差
中東鐵路事件
克里姆林宮的談話
拜會蔣介石
皖南事變
形勢分析
蔣介石在觀望
重慶會晤
出任蔣介石的總軍事顧問
蔣介石仍在觀望
蔣介石與各省軍閥
北進還是南進
宜昌戰役準備
日軍進攻長沙失敗
日本人準備南下
我要為祖國而戰了
精彩書摘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我在白俄羅斯指揮第4集團軍。
1939年8月,蘇聯政府與希特勒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現在大家都熟悉導致這一事件的事實。以英國首相張伯倫為首的慕尼黑妥協分子們企圖靠犧牲蘇聯來避免戰爭。他們認為,希特勒在西歐只限於恫嚇和示威,而將矛頭指向東方的蘇聯。慕尼黑勾結的參加者們極力唆使法西斯德國對我國開戰,同時出賣一系列國家,任法西斯宰割:首先出賣奧地利,接著是捷克斯洛伐克,現在輪到波蘭了。西方國家認為,希特勒向東推進時將力圖建立同蘇聯的共同邊界,以準備侵人蘇聯。
當保衛捷克斯洛伐克的問題出現後,蘇聯不只一次提出了制止侵略者的建設性建議。紅軍準備幫助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但是,袒護法西斯侵略者的英法統治者竭盡全力阻止他們接受紅軍的援助。假如不是進行慕尼黑勾結,而是在英國和法國實行動員,波蘭則開放邊界讓紅軍通過而直達德國邊界,那么,侵略者就會受到夾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根本就不會發生,或者會發展成截然不同的樣子。德軍總參謀部不可能不知道歷史:兩線作戰將導致什麼結果。
1939年夏,希特勒首先對波蘭施加外交壓力,然後開始進行直接威脅。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現實危險便迫在眉睫了。英法“調停者”準備向侵略作出新的讓步。儘管法國和英國與波蘭有條約義務,但是,兩國沒有認真對待條約,它們作出的保護承諾一文不值。波蘭一旦淪陷,歐洲的均勢就可能受到嚴重破壞。這不僅使法國和英國的輿論不安,而且使許多有影響的實業界人士憂心忡忡。當時希特勒估計,慕尼黑的妥協者們這一次也將退縮,況且他看到,他們並沒有採取任何反對他的實際步驟。雖然1939年8月蘇聯、英國、法國軍事代表團在莫斯科開始了談判,但可以看到,這些談判注定要失敗。如今所有有關這次談判的檔案都已公布,而那時我們只能猜測:英國和法國不會認真對待談判,他們進行談判只是為了安撫輿論界,其後面隱藏著聽任侵略者對波蘭進行掠奪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