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
土牛
拼音
tǔ niú
基本解釋
1. [mound on a dike or dam]∶遠看似牛的,堆在堤壩上準備搶修用的土堆
2. [a clay ox]∶泥土製的牛,古時用以迎接新春。常用鞭子抽打,稱為“鞭春”。後來也形容人身體結實,耐捶打。
出處
禮記·月令
1. 用泥土製的牛。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陰氣。後來,立春時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徵春耕開始。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鄭玄 註:“土牛者,醜為牛,牛可牽止也。” 孫希旦 集解:“出土牛者,牛為土畜,又以作之,土能勝水,故於旁磔之時,出之於九門之外,以穰除陰氣也。”《後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唐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布澤木龍催,迎春土牛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打春》:“謹按禮部則例載:立春前一日, 順天府 尹率僚屬朝服迎春於 東直門 外,隸役舁芒神土牛,導以鼓樂,至府署前,陳於彩棚。”
播火記
2. 堆在堤壩上以備搶修用的土堆。遠看形似牛,故稱。
梁斌 《播火記》第三卷四四:“兩個人一直走到天明時分,看看東方發白,離遠看見前面一條長堤,堤上有兩行垂柳,垂柳下面,有黃色的土牛起伏,這就是 白洋淀 上的圍堤。”
概述
祭祀
用泥土製的牛。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陰氣。後來,立春時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徵春耕開始。即“春牛”。古以土為之。每於農曆十二月送寒氣用之。《禮記·川令·李冬元月》:“令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後於立春用以勸農耕,象徵春耕之始。《後漢書·禮儀志中》:“是月(季冬之月)也,立土牛六頭,於國都郡縣城外醜地,以送大寒。”
象形
堆在堤壩上以備搶修用的土堆。遠看形似牛,故稱。
現天津薊運河寶坻段(安樂莊-九王莊)到了每年的雨季,約7、8月份,政府會組織當地村民以鎮/村為單位,在河壩上搭建土牛,據說有兩種含義: 一是祭奠河神,保佑百姓;二是以備搶修用的土堆。因其外形像牛,俗稱土牛。據傳在寶坻已有很悠久的歷史。
俗稱
1 不只是乾某事特別形時稱“土牛”,還指某人的性格等方面,目前流行於各高校,中學也有此稱謂。
2 形容行為莽撞、又跟不上潮流的人叫“土牛”。
3 乾某事特別行時,大家稱為“土牛”。
4 農村里把未經改良的當地土種牛叫“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