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戲台

土戲台是潮汕地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種文化活動。

簡介

政府一個月中會偶爾一兩次派電影隊到農村放映電影。這對於鄉親們來說,那可是一件大樂事,只要一聽說今晚放映電影,四鄉六里的親戚朋友都會前來觀看,然後吩咐自家小孩帶著草蓆、長凳,到電影螢幕前搶占有利位置。

歷史

放映隊在各鄉村輪迴放映電影,叫“走片”。往往不會準時。有時因為很久沒放電影了,好做惡作劇者便到處說:“今晚有電影!”這樣,一人傳虛百人傳實,惹得通鄉里人心浮動,笑話多多:有的人一晚空跑七八趟;有的人親戚都來了卻又怏怏回去;有一位老姆,每逢聽到有放映電影的訊息,便及早做好準備,燜番薯乾飯。有一次,她被小孩騙了,惱羞成怒說:“臭阿弟,從無口旦 出有,害我燜了三夜番薯飯,看無一次電影。”鄉間電影帶給我們許多的快樂。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鄉里的戲台被裝飾一新,四周建起了圍牆,人家承包了。自此,小銀幕免費電影不再重演了。

每天晚上,鄉里電影院大門前的空地成了村里孩子們的新集結地。我和他們一樣浪跡在此間,呆呆望著200瓦電燈光下瀰漫著誘惑的電影劇照,痴痴地盼望阿叔阿伯能順便把自己捎帶進去。

“嘩,‘土改’來了,散開!”“土改”是當時鄉里的民兵,聽說是影院的合伙人之一。他手裡操著一根3米來長的竹竿,“呼”,我們霎時退到他的有效掃打範圍之外。那竹竿可不是用來嚇唬人的,是動真格的,有時一桿打個正著,讓你捂著腦袋蹲在牆角泣半天。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放映的是《神秘的大佛》,村里已沸騰,票價漲伍分,黑市賣到伍毛。我是下了狠心要看這部電影的,混在入口處的人流中眼睛滴溜溜地瞅,盼望著熟人。開場前10分鐘正是觀眾最擁擠的時候。“土改”又出來維持秩序了,猛然間他迫近我,被他抽了一記耳光。臉熱辣辣的,淚水快奔涌而出,我拚命忍住。挨了這一記耳光之後,我神思恍惚,已再無鬥志,爬上一株半高的苦楝樹,影影綽綽地看人晃動,耳朵中的嗡嗡聲和喇叭中的打鬥聲混雜成一片,最後,渾渾噩噩回家。

第二天,鄰居老友板弟對我說:“我們這樣在大門口混來混去,太窩囊了,‘辮子佬’和‘三眯’他們招數多多,經常看免費電影。”說完之後,板弟和我都很生氣,他們幾隻“軟腳蟹”都行,怎么我們不行,決定下午放學後到電影院周圍察看地形。

鄉村電影院開闊,我倆是老手,仔細地尋找能進入電影院的特殊通道。走到一處有黑水流出的地方,兩人不約而同,興奮地說:“水溝!”趴下一看,果然通裡面,不由得大聲怪叫,哼著曲兒回家。

當天晚上,吃個大飽,背心短褲,一副短打裝扮,奔向電影院,路上碰到“辮仔佬”、“三眯”、“四弟”他們幾個,我倆狠狠地“哼”了一聲,揚長走開。我們在木麻黃樹下高聲談笑,似乎票券在握,其實我們知道,不能太早鑽進去,要等到電影快開映時,燈光熄滅,這時候,像老鼠,神不知,鬼不覺就鑽進去,管他雙腳臭不臭,明天在班上可以天花亂墜胡侃電影,唬住那伙小毛頭。

這天晚上,我們鑽進去不久,居然發現“辮子老”他們幾個也隨後鑽進來。

隨後幾個晚上,大家都看得美滋滋的,可惜,“水溝”被發現後封上鐵條並拉上帶刺的鐵絲網,又得另覓他途了。

戲院的後方是一塊大空地,雜草叢生,還堆放兩排大井圈,這是藏身的好地方。第一場電影不行,天色還早易被發現,要等第二場電影,時已到晚上的9點多鐘,雜草叢中一片模糊,乘觀眾退場之機,隱沒其中。濃黑中,耳畔“嗡嗡”的蚊叫聲,草叢中不知名的蟲子的“唧唧”聲,頭上“噼哩啪啦”的竹竿掃打聲,我屏住呼吸但聽心臟怦怦的跳動聲,交織在一起,此情此景常在我夢裡出現,至今想來激動異常。

在那青蔥歲月里,為了看電影,我鑽過水溝,擠過竹門,翻過圍牆,隱藏在草叢中,緊貼住牆根,嘗盡了驚怕焦躁興奮的滋味。鄉村寂靜的夜晚,電影院是我們唯一的去處,我們是一群缺乏精神食糧的孩子啊!

驀然回首,燈火璀璨處,依然是電影院,但門前已冷落。時光是一條河流,流走許多也帶來許多。潮汕平原的每一個鄉村,那土戲台上放映的電影啊,似乎晚風中傳送過來的青青澀澀的歌謠,你我曾唱過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