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雌蟲體長3.1—3.6mm,腹部長1.4-1.6mm,產卵鞘長2.3—2.6mm,橙黃色,後頭及頭頂橙紅色,單眼區兩旁有2個黑斑,觸角窪下方中央有1個黑斑,額頰溝後有1個淺黑斑i觸角柄節及梗節紅褐色,鞭節黑褐色。前背板兩側白色,中胸盾片中葉基半部除兩側外橙紅色,盾側片內方橙紅色,外方白色;三角片橙紅色,內角有小白斑,外側有黑斑;後胸背板白色,兩側稍具黑色,胸部腹板黑色,並胸腹節白色,基部有少量黑色。翅透明,翅脈及翅德褐色至黑褐色。腹部第一背板中央有縱向黑斑;第二、三背板背方有橫向黑斑,產卵管鞘除基部一段外為黑色。頭背面觀寬是頭長的1.6倍,側單眼間距,單複眼間距,例單眼與後頭脊間距之比為19.6:13:14.5。觸角窪達到中單眼,桶節長過中單眼,約為梗節、環狀節、第一索節及第H索節的1/3之和,第一索節不明顯比梗節粗,長稍過於梗節,棒節長約為前2個素節之和;後頭緣淺凹;例單眼與後頭緣之間有細密的橫皺紋。前胸背板背面觀寬為長的1.35倍,其上的橫皺稀而如脊狀,中胸盾片有粗細不等的橫皺;小盾片前方亦具橫紋,長後方有弱縱皺,在小盾片每側有4-5對毛排成列,前翅緣脈稍短於後綠脈,痞脈的膨大部分長為寬的1.47倍,桶部長約為膨大部分的0.4,基室下方有一列毛將其關閉。並胸腹節上有弱而不甚規則的縱皺,腹部測扁。雄蟲體長3.5-45mm,頭黑色,局單限與複眼之間黃褐色,且有時延伸至顏面上方,上唇及基兩側黃褐色,觸角柄節與梗節背面黑至黑褐色,腹面黃褐色,鞭節黑色。前腳背板的前緣及中央稍具黑褐色,其餘大部分黃白色;中胸盾片中葉前緣有2個黑斑,前半部橙紅色,後半部黃白色,盾側片大部分黑褐色;並胸腹節黑色,足黃褐至黑褐色,翅透明。觸角較粗狀,第一索節明顯比梗節粗且長。前翅緣脈短於後緣脈,病脈膨大部分長為寬的1.2倍,柄部約為膨大部分長度的0.2倍,小盾片橫溝前有5—7對毛排列在小盾片兩側。
蛹
裸蛹,長2.5—5.lmm,平均4.15±0.51mm,初期乳白色,後漸變黑褐色,各部器官較明顯。幼蟲13節,體色乳白,彎曲呈桔瓣狀。卵具長柄。卵形部0.4mmx0.19mm;柄長1.4—1.8mm,平均1.6mm。乳白色。
生物學特性
此蟲1年發生1代,主要以3齡幼蟲在種七內越冬。翌年5月初,越冬幼蟲隨著溫度的增高,開始活動,食量增加,經2次脫皮,種子被取食殆盡,蟲體長度由越冬態的1.5mm增到4mm左右。幼蟲5齡,在種子內生活歷時10.5個月,無轉移危害習性。6月中旬老熟幼蟲開始化蛹,6月下旬為化蛹盛期。成蟲7月中旬羽化,下旬為羽化高峰期。成蟲羽化後不進行補充營養,當天便可交尾、產卵,並有孤雌生殖現象。雌蟲將卵直接產於當年生青種的種六內,1粒種子產1粒卵。每雌蟲產卵8—20粒,平均16粒。卵在7月下旬開始孵化,幼蟲於9月下旬進入越冬狀態。雄成蟲壽命平均7天,雌的平均9天;在蜜糖水飼養條件下,雄成蟲壽命延長3天,雌成蟲壽命延長4天。雌、雄性比為I:1。成蟲喜光,活動於光照較好,氣溫較高的枝頭和樹間,在風、、雨天或夜間停附於樹枝和種子上。成蟲的飛行能力較弱,一般1次飛行不超過5m,多在羽化所在樹上活動,進行交尾和產卵。因此,小蜂的自身擴散能力不強,在種子成熟之前已現化,不能通過採種和種子運輸傳播,較遠距離傳播主要以風為媒介。危害以林緣、散生木為重,林內較輕,坡下重,坡上較輕。
防治方法
1.嚴格實行檢疫制度,杜絕帶蟲種子外運。
2.加強對母樹林、種子園的管護,清除林地蟲源。每年來種時應儘量將樹上球果採光,以減少次年的蟲口來源。
3.清水漂洗種子,將上浮層有蟲種子去掉;並可用溫水浸種(50-60℃)15分鐘,能將大病小蜂等幼蟲和蛹全部殺死,且不影響發芽率。
4.化學藥劑處理(1)用磷化鋁薰蒸。(2)在成蟲羽化期施放殺蟲煙霧劑熏殺成蟲,每畝1kg,需放煙2次,間隔3-5天一次。(3)用20%速滅殺丁乳油、80%敵敵畏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進行超低容量噴霧,防效良好,也可用25%殺蟲雙水劑300倍液、9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殺蟲率在80%以上。
寄生植物
祁連山圓柏、大果圓柏、塔枝圓柏、方枝圓柏、細枝圓柏的種子。
地理分布
青海;張掖。
膜翅目(二)
膜翅目(學名Hymenoptera)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餘種,是昆蟲綱中第3個大目、最高等的類群。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以熱帶相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膜翅目是昆蟲綱中的一個目,它的名字來自於其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它包括各種蜂和螞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