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建造過程

圓明園建造過程

圓明園是由總設計師清朝皇帝設計建造的皇家園林,北京西北郊一帶具有山、泉、湖、沼之勝,歷來是封建帝王及親貴顯宦締構行宮苑園之所。

總設計師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清朝皇帝

至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社會經濟有顯著發展、國庫充盈,清帝為了追求"寧神受福"的園居生活,從而在這一帶興起了空前規模的園林建設局面。

作為圓明園的主人,六任皇帝相繼在其中大興土木,圓明園理所當然地打上了他們的個人印記,他們也就成為了圓明園天然的總設計師和總監造師。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康熙四十八年賜名“圓明園”。

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圓明園成為“御園”。1725年,雍正皇帝開始了對圓明園的擴建,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

雍正皇帝是圓明園的第一任總設計師。公元1723年,當他開始擴建圓明園時,還在圓明園內設立了一個專門的設計機構——如意館,也就是當時的皇家畫院。在那兒,集中了一批優秀的宮廷畫師,他們的任務是將皇帝的描述,畫成既寫實又寫意的中國畫呈送皇帝御覽,皇帝點頭了,他們的設計初稿就算通過了。

雍正皇帝對藝術很有感覺,而且特別喜歡圓明園,他繼位後從不出巡,在當皇帝的13年中幾乎長住在了圓明園。為此,他還發展出一項愛好,那就是穿戴奇裝異服,裝扮各色人等,在圓明園內招搖過市。最後,他也死在了圓明園。在雍正皇帝的主導下,圓明園的設計既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又處處銘刻著總設計師雍正的理想和意志——一個皇帝心中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和精神家園。

到了1737年,乾隆皇帝搬進圓明園成為第二任總設計師,主持了持續整整17年的圓明園第二次改擴建工程。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乾隆十六年前後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前後建成西洋樓景區。至乾隆三十九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圓明園,其實是包括圓明、長春、綺春三座園林的,簡稱圓明三園。

乾隆是個崇尚奢華愛好吃喝玩樂的皇帝,一生多次造訪江南,所到之處的江南美景成為他設計圓明園的靈感來源,因此形成了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乾隆還對西方文化充滿了好奇,這樣他便讓出入宮廷的畫家——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法國人王致誠、蔣友仁為他設計了一組歐式園林建築——西洋樓景區。西洋樓最有名的是各種奇幻的歐式噴泉,一位目睹過它的歐洲傳教士稱讚它可以和法國的凡爾賽宮媲美。

圓明三園初具規模後,嘉慶皇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在1799年和1811年間,他將兩座皇家園林合併進綺春園,並開始新一輪的大規模修繕擴建,而這也是圓明三園最鼎盛的時期。

道光當皇帝後,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直至1860年(鹹豐十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劫掠焚毀。

西洋設計

西洋樓景區的設計師——傳教士

現在為遊人最為熟知的圓明園景致,即是長春園北界的一區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洋樓"。乾隆皇帝為了追求多方面的樂趣,由西方傳教土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籌劃,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

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牆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建築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但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我國不少傳統手法。

摺疊郎世寧

西洋樓景區的設計者之一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參與長春園歐洲式樣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郎世寧除了作畫外,還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參與了圓明園內長春園歐洲式樣建築物(俗稱西洋樓)的設計和施工。大概就在郎世寧為修建長春園工作期間,一度擔任過掌管皇家園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職務,官職為正三品。

摺疊王致誠

王致誠(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法國人,自幼學畫於里昂,後留學羅馬。清乾隆三年(1738)來中國,初繪西畫,然不為清帝所欣賞,後學中國繪畫技法,參酌中西畫法,別立中西折中之新體,曲盡帝意,乃得重視。與郎世寧、艾啟蒙、安德義合稱四洋畫家,形成新體畫風,傳世作品有《十駿圖》冊。

摺疊蔣友仁

蔣友仁(Benoist Michael,1715-1774),字德翊,法國耶穌會士。1744年來華,1747年經郎世寧的推薦,參加修造圓明園之屬園——長春園的“西洋樓”建築群,主要負責其中人工噴泉的設計及施工指導。當年,第一個大水法“諧奇趣”即告完成。此後,他又指導續建了蓄水樓、養雀籠、黃花陣、海晏堂、遠瀛觀等多處水法工程。全部工程於1759年結束,前後長達12年。

西洋樓景區的整個占地面積不超過圓明三園總占地面積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卻是我國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這在我國園林史上,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興建,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一位目睹過它的西歐傳教土讚譽西洋樓:集美景佳趣於一處,凡人們所能幻想到的、宏偉而奇特的噴泉應有盡有,其中最大者,可以與凡爾賽宮及聖克勞教堂的噴泉並駕齊驅。

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頗具殊趣。

建築師

摺疊樣式雷

參與圓明園建設的皇帝和畫師們,只是將現實和想像中 的美麗付諸紙上,而具體的建造實施者則是宮廷中的御用建築公司——樣式房。這個御用建造機構的開創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樣式雷”家族。

“樣式雷”祖籍江西永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第一代雷發達由江寧(南京)來到北京,到第七代雷廷昌在光緒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為皇家進行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等設計和修建工程。因為雷家幾代都是清廷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用今天話說就是首席建築設計師),它被世人尊稱為“樣式雷”。

今天,我們只能從被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故宮、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清東陵等清代皇家建築中,去暢想那個曾經也刻在圓明園紅牆上的名字--樣式雷。

摺疊雷金玉

雷金玉隨父親北上京城後,也在宮裡當差做木匠,大約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雷金玉參與了暢春園正殿“九經三事殿”的工程。當時在上樑的時候,康熙見雷金玉很年輕,技藝也非凡,召見他談話,發現他才思敏捷,正好兩個人年齡也相當,康熙非常欣賞他,馬上封他為七品官,食七品俸,而且讓他掌管皇家的建築設計,就是樣式房。

至今,在雷金玉的碑文中還如實地記錄著這個故事。康熙的御製詩《暢春園記》里,也專門提起過有一位技藝非凡的工匠,他一直非常掛念。從這以後,雷金玉參與了西郊諸園的許多工程項目。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修圓明園,賜給當時一位親王,此間主持修建的就是雷金玉,而這位親王,就是後來繼承皇位的雍正帝。

雍正帝即位後,大規模擴建圓明園,此時年逾六旬的雷金玉,應召充任圓明園樣式房掌案,負責帶領樣式房的工匠,設計和製作殿台樓閣和園庭的畫樣、燙樣,指導施工,對圓明園的設計和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具體施工前,作為圓明園建築設計師的“樣式雷”首先要進行平面設計,畫出建築草圖--地盤樣,地盤樣上有亭台樓閣、庭院山石等建築圖例,也有橋樑、水流的布局走向。草圖經皇帝認可後,他們便要將圖上的建築景致用具體的模型表現出來。

圓明園施工過程中,欣逢雷金玉七旬正壽,雍正帝給予特殊的褒獎:命皇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親筆書寫“古稀”二字匾額,賜予雷金玉。雷金玉將此匾運回故鄉南京,懸掛於祖居大堂。

雍正七年(1729年)末,70歲的雷金玉去世,雍正除恩賞金銀外,還下旨令皇家驛站沿途照料運送靈柩返回南京安葬,皇帝所賜匾額供奉在雷氏故宅大堂。這在當時對建築師而言,是一種極高的榮譽。作為雷家世代執掌樣式房、主持皇家建築設計事務的創始人,在後來的雷氏宗譜世錄中,雷金玉被尊奉為雷氏家族遷居北京的支祖。

此後雷氏家族共有七代人接續持掌樣式房,其中以雷金玉的孫輩雷家璽最為出色,萬壽山、玉泉山、香山、避暑山莊等工程均出自他手。

摺疊燙樣

我國古代的建築工程最遲在漢代就有了圖樣,到隋朝時發展出以線萬方安和燙樣 條和結構相結合,在三維空間內研究建築設計的模型,“樣式雷”的貢獻就是將這一設計程式標準化、規範化,並命名為“燙樣”。所謂燙樣,就是指按照實物比例縮小、用草紙板、秫秸、油蠟和木料等材料加工製作的模型,因製作工藝中有一道熨燙工序,故稱燙樣。

作為清代皇家建築設計御用班底的樣式雷家族,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宮廷各項建築工程燙樣的製作者。在他們的妙手之中,平面的設計圖樣通過紙、秸桿和木頭等材料的組合變成了立體的微縮景觀。

遺留至今的樣式雷燙樣,從內容上看,主要有圓明園、萬春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壇、清東陵等處,其中以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時所做的燙樣為數最多,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圓明園中的“勤政殿”、“萬方安和”、“廓然大公”等。

這些燙樣都按比例製作,尺寸基本上是兩種。一種是分樣,一種是寸樣。如五分樣、寸樣、二寸樣、四寸樣至五寸樣等,即與建築尺寸比例分別屬1/200、1/100、1/50、1/25至1/20等。比例根據需要選擇,細緻到房瓦、廊柱、門窗甚至室內陳設的桌椅屏風等,以便皇帝審樣時一看就明白,也方便建築時按比例原樣放大。燙樣的神奇也在於它的層疊性和靈活性,結構之間互不影響,各個建築細部有所聯繫又不失獨立。

和圓明園付之一炬一樣令人遺憾的是,燙樣工藝也隨著雷家的衰落而失傳,現在反映圓明園舊貌的燙樣,只剩下同治時擬修復圓明園時做的幾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