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400年前的文人把米湯灑在園林里的青苔上使之茂盛。1000年前,既是皇帝又是藝術家的皇帝建造了園林的最高峰——艮岳。實現了中國樂園文化的兩大終極思想:蓬萊和桃花源。1000年後,蓬萊人李海峰花了5年的時間在自己看到海市蜃樓的地方復建了蓬萊仙山。中國人的花園,有神仙的理想,又有平民的熱望。年復一年,不斷重複修建,又被毀掉,又被重建……夢想的高度從未被超越。園林,是最 佳人居環境,是一種生活方式。園林,是植物,山水,泥土,樹木搭建的一個溫床,而山水植物,更是人類生存的宇宙的最佳建構模式,它就像人類的襁褓。園林,來源自然,是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方式。2000年來逐漸形成的精緻園林,享受文化最互動的生活方式,隨著200年來科技的突飛猛進在逐漸消散,又在近20年悄然興起。不管人類進步的快慢,只要人心未變,總會受到一種文化慣性的呼喚。這不是園林,這也是園林。
分集劇情
第一集 仙境在人間劇情圖片 自秦始皇建造了長城,中國就是圍牆內的一個大花園。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人從未停止造園。園林的起源來自“蓬萊”,再到文人的“桃花源”,夢想曲曲折折蜿蜒至今,中國人始終追求的是最佳人居環境和園林里的生活方式。園林,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物心轉換之間,文明、夢想、且行且歌的生活,都高度凝練在咫尺山水中。
第二集 村莊裡的上林苑劇情圖片 “那些消逝的、認定已經遠離我們的歷史,會以各種生命樣態存活於今天生活的每個角落”。藉助鄉土畫家李小超的視角,從今天的遺存丈量漢武帝的後花園——上林苑。李小超筆下的《上林長卷》,是一路走來的,從村莊到宮苑,再回歸為村莊,這裡面發生的就像花園裡的牡丹和山野之花的一次對話,生生不息的土壤,總會有花朵長出來,所以,這次尋覓大漢園林遺蹟之旅,只是一場跨越2000年之久的朝花夕拾。
第三集 桃花源有多遠劇情圖片 《與山巨源絕交書》真正目的是什麼?《梅花三弄》不為世人理解的神交,《蘭亭序》留給後人生死的感懷,《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放飛後世的無線風箏,飄搖迄今,映襯的是他數著謬謬的米粒,忍著轆轆飢腸發出的最璀璨的詠嘆調。魏晉是動盪的年代,又是文人放野山林,在自然的花園中尋找答案的時代。他們從自然中採摘了梅、蘭、竹、菊,移栽到城市的花園裡。後世園林至此必有“四君子”。桃花源究竟有多遠?這個問題到了今天也是生命真意的終極叩問。
第四集 寫在大地上的詩劇情圖片 唐詩無疑是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峰,唐園林則是詩人寫在大地上的一首小詩。從山野絡繹飛來的蝴蝶,攜帶自然的花香進入了城市,在唐代,逐漸形成後世真正意義的園林。從王維到白居易,讓文人園林堅實落地。中國大地經歷了太多的變遷,我們試圖運用唐詩、南音和盆景這些唐代留存的藝術,重新搭建唐代園林。度量中國文人千年不變的尷尬:始終在政治、藝術、生命之間的徘徊。那南柯一夢,其實源自那古老而又質樸的故事——《莊周夢蝶》。
第五集 汴京艮岳夢劇情圖片 ——我們所謂的進步,就是重新記憶起那些被遺忘的東西。——我們到底要一個盛世強國,還是一個溫馨花園?我們尋訪了致力保護杭州宋代文物的邵群、創作艮岳玻璃陣的藝術家夏小萬,復原東京夢華的清明園周旭東,現代人的追求和宋徽宗的夢想交織在一起,造就一場不論古今的中國夢。艮岳,一個中國園林史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神話的誕生、泯滅、而又浴火重生。歷史,在每個人心中重新摹寫,每個人都可以在自我感官里享受歷史——我們,終於進入古老的花園看到今花競放。
第六集 不朽的林泉劇情圖片 文徵明設計了舉世聞名的拙政園,文震亨寫了幾被湮沒的《長物志》,細閱名人在園林里的生活方式,原來中國人還可以這樣精緻生活?玩物亦能存志,物心轉換之間,他們的態度嵌入並滋養了園林。他們可以精緻到無以復加,並不妨礙他們的高風傲骨:不食周黍,剪髮毋寧死!精緻生活培養的是一顆高潔的心,花園之內,林林總總的自我了斷總是如同花開花落一般風淡雲輕。
第七集 遙遠的歸處劇情圖片 生於園林的葉放,因為一次在古董店看到了祖先的印章,被封印的園林記憶重新被喚醒。疊石世家的韓良源,多少年來畫著只有自家人才能明白的假山圖紙。千年的園藝,百年的家業,一座假山,一場雅集,這不是園林,這也是園林。古人的生活又有多少還在影響和支配著今天的我們,我們的心將安放於何處。
第八集 牆裡的花園劇情圖片 2000年間我們獲得什麼,將在近200年間失去。城市逐漸在吞噬自然,多元文化充斥城市空間。現在,你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沒有木香花就沒有木香園,更沒有木香巷。”對徐鵬志來說,被偷走的花里有回不去的故園;盆景大師王永康身患重病,最大的心愿是去朝拜玉山圓柏的鬼斧神工;遠在比利時的ERIC多年的夙願就是把中國的夢搬進現實;畫家蔡爾雅在父親的嶺南園林候迎輾轉萬里的比利時老人。鳥,花,盆景,橋,夢,物心傳遞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萬物歸心,天人合一。
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園林》的創作歷時三年,採訪專家62名,堪景78處,依託現存的古典園林和文物遺蹟,整理出幾十萬字的文獻資料;以蘇州園林為核心輾轉江蘇、浙江、上海、陝西、甘肅、內蒙古、河南、福建、廣東等十個省份,100多個景地,幾乎囊括全國範圍內的園林景觀名山大川;同時也前往中國台灣、比利時、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等記錄了20多位為中國園林造夢的人。拍攝了蘇州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滄浪亭,到獅子林、怡園、耦園、環秀山莊、藝圃,以及同里、木瀆、陸巷等水鄉古鎮。
自從《故宮100》拍攝之後,徐歡便思考怎么能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從2010年底播出的《頤和園》開始醞釀《園林》的製作。《園林》的錄製將園林是什麼、來自何處、如何演變、又留下了什麼、我們如何親近和怎樣理解等疑問作為創意的出發點,最終以歷史的角度來定義每集劇情。 並借古喻今來談論文化傳承的問題。
紀錄片《園林》攝製組是夏天來到揚州拍攝的,揚州的天氣非常炎熱,但攝製組前後來了兩三次,拍攝了“祥廬”、“木香園”、“月廬”等揚州私家小園林的代表。
主創團隊
總導演 | 金明哲 | 總顧問 | 葉放、何慕文 |
總製片人 | 周艷 | 錄音 | 王同 |
製片人 | 徐歡 | 導演助理 | 胡曦文 |
總攝影 | 李健明 | 編審 | 周東元 |
總監製 | 胡恩 | 服裝師 | 王素芝 |
監製 | 魏斌 | 造型師 | 王三軍 |
音樂總監 | 王同 | 梳妝師 | 祝潔 |
參考資料來源於第20150620期片尾字幕
幕後花絮
不到蘇州怎知園林如許
說到這部紀錄片的創作靈感來源,《園林》的製片人徐歡表示:“園林是什麼?它究竟來自何處?它如何演變成現今的模樣?園林又為當下留下了什麼?我們如何親近它理解它?這些疑問成為創意的出發點。
蘇州古典園林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傑出代表,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珍品,其歷史之久、數量之多、藝術之精,為世界上任何地區少見。以拙政園為代表的9座蘇州古典園林,以其藝術、自然與哲理的完美結合,成為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典範。
“蘇州園林運用了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涵濃厚的傳統文化思想,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典範。直到今天,蘇州人繼承的園林生活方式依然被世人讚賞。這部紀錄片立足蘇州,以點帶面,輻射全國。我們也非常希望以《園林》作為起點,進一步挖掘蘇州的傳統文化資源,將蘇州豐富的文化內涵、獨有的迷人風情傳遞給全世界。”
揚州人為何愛建私家小園林
“木香園”主人、揚州市庭院藝術研究會會長徐鵬志告訴記者,該紀錄片最後一集則介紹揚州的私家小園林。
其實,隨著這幾年揚州私家小庭園知名度、美譽度的提高,央視曾多次聚焦揚州私家小園林。徐鵬志介紹,2012年3月,央視十套《講述》欄目播出的反映我市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的專題片《庭院深深》,就緣起於2011年起市攝影家協會拍攝的《揚州古巷民居小庭園》。
“紀錄片《園林》攝製組主創說,之前他們也看了央視播出的專題片《庭院深深》,但是,他們這次拍攝的角度不一樣。”徐鵬志回憶道,紀錄片《園林》攝製組是前年夏天來到揚州拍攝的,“那時候,揚州的天氣非常炎熱,但是他們前後來了兩三次,不僅拍攝了‘祥廬’、‘木香園’、‘月廬’等揚州私家小園林的代表,還和我們探討有關揚州私家小園林的話題。”
徐鵬志感言,紀錄片《園林》攝製組非常細緻,“那次在我家就和我聊了4個小時,和我夫人聊了2個小時,他們主要好奇揚州人對建私家小園林怎么會有如此高的熱情,打造的像工藝品一樣,以及我們是如何建私家小園林的。”
用泉州方言吟誦古詩詞
紀錄片《園林》的副導演陳韶瑜女士是泉州人。她介紹,“現在有些學者說古詩用國語念不押韻,但是用泉州方言就可以,泉州方言是最接近古漢語的。”
她認為,泉州的南音、方言、風俗習慣等,至今在生活中仍很好地體現了古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是古城泉州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前期的籌備工作中,攝製組已請泉州南音劇團人員譜曲,到高甲劇團找演員,聯繫鯉城詩詞學會的傅孫義先生準備相關工作。在泉拍攝的主題將圍繞古詩、音樂文化等進行。
說起此次返鄉拍攝,陳韶瑜笑著說,前期的籌備工作得到了鄉親們的熱心支持,她十分感謝。希望8月份在泉州的拍攝,能夠把泉州的美景和古老文化的魅力用新角度呈現出來。
泉州市級非遺泉州歌訣傳承人、鯉城詩詞學會副會長傅孫義說,千年古剎開元寺,東湖公園二公亭等地都是唐宋泉州先人創造並留存至今的園林古建築,加上素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泉州方言與唐朝詩人吟詩幾乎一模一樣,而泉州又是全國迄今為止仍保留用方言形式吟誦古詩並一直流傳的地方。為了更貼近這次紀錄片的主題,攝製組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來表現泉州。
泉州方言基本上保留了古漢語原貌,而一些用現代漢語吟誦時不押韻的詩詞,通過用泉州方言吟誦的方式,更具韻味。在泉州方言裡,有文讀和白讀之分,前者多用於讀古文、吟古詩、讀成語,後者多用於日常生活,二者在一些字的讀音上略有差異。“比如數字,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念的是白讀的讀音,但若涉及成語,這些數字的讀音就成了文讀。八仙過海、一事無成,這裡的‘八’和‘一’的讀音就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說‘八個’和‘一個’的白讀音。”傅孫義介紹,泉州方言也保留了古漢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的特點,吟誦起詩詞來音韻和諧,意境悠長。
攝製組邀請南音社為8首古詩譜曲,由詩友吟誦或吟唱。在泉州進行拍攝時,詩詞愛好者們將以集體吟誦、個人吟誦以及雙人吟唱的表現形式展示泉州方言古韻,為紀錄片在泉州的拍攝錦上添花。
發行信息
播出時間 | 播出平台 |
2015年6月20日—27日 |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 |
參考資料: |
作品評價
從藝術表現力上,《園林》力求用中國式的審美,運用航拍、水下攝影、維亞、微距、高速攝影等特殊攝影,進入當下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具有現實意義的表現手段,再現經典園林,還原中國園林的詩情畫意。 (《園林》製片人徐歡評)
《園林》與蘇州結緣,是蘇州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力量的一次相遇,該片以蘇州為著眼點,從蘇州出發,以點帶面,輻射全國,從一個新的視角再度聚焦了這些凝聚了中國人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人居典範。 (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繆學評)
《園林》最值得稱道之處,是把園林放在了國家、社會、時代的大背景下,探究人與園林、與自然、與家國的關係,體現了大人文的關懷,由此折射出園林的人文價值。《園林》是情懷是態度,是生活方式,是世界觀,只要心中有山水,處處皆有山水。 (藝術家、園林文化專家葉放評)